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产业结构分析资料

第六章产业结构分析资料


③摩尔结构变化值——
n
M + = W W i,t i,t +1
i =1
n
W2 i ,t
1/ 2
n
W2 i,t +1
1/
2
i =1
i=1
8
2.产业结构联系分析:结构相似系数和霍夫曼比例
①结构相似系数—— ②霍夫曼比例——
n
Sij = Xik X jk
k =1
n
n
X
2 ik
X
2 jk
该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该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
②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
=
n
( Xi -X )2
i 1
n
V = X 100%
③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 Y A K L
④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
X ij
Rij n
Xij
j 1
m
Xij
i 1
mn
Xij
i1 j1
10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按该规律转移的解释是:需求和效率的变动 2.库兹涅茨的实证 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统计 3.钱纳里的研究 标准结构
11
(二)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1.工业化及其阶段的判定 工业化可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 狭义Leabharlann 广义经济结构量

产业分类与演进
产业关联
技术水平
投入产出
产业分类 内部构成 产业演进
经济效益
2
(二)产业的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 标准的提出 ➢ 分类标准 ➢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三产业的分类 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 特性:权威性、完整性与适用性 门-大类-中类-小类与编号的排序 3.生产结构分类 以(再)生产过程中产业关系和比例为目的的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与资本品产业 霍夫曼分类原则 日本经济企画厅的分类法:物质生产部门、网络部门与 知识、服务生产部门
13
(二)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1.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
(1) 产业部门间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是个人职业专业化和社会分工 专业化深入的结果
(2)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力量 (3)在生产和交易中制度创新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了产业结构演进
如果考虑某个产业的变动指数,则可以写成:
Ki [(qi1 qi0 ) qi0 ]100%
7
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通常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增长对
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
Ei = i
i 1
Rt
其中,Ei 为产业 i 结构超前系数, i 为产业 i 末期所占份额
与初期所占份额之比,R t 同期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率。
3
4.工业结构产业分类 重工业、轻工业和化学工业 5.以资源密集度进行产业分类
6.产业链中的衔接关系分类
7.增长率产业分类
t时期的增长率
成熟产业 成长产业
gt
衰退产业 发展产业
0
g t +1
t+1时期的增长率
4
8.战略关系分类法
①主导产业
——依靠技术进步或创新获得生产函数的变化 有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速度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
6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分析法
三类基本方法: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法
产业结构关联分析法 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法 1.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值、摩尔结构变化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①产业结构变动值—— K= qi1 qi0
其中,K 为产业结构变动值,qi1为报告期构成比例,qi0为基期构 成比,i 为产业序号,1 为报告期,0 为基期。
第六章 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分析法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的动因 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
1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分类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重点是揭示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接结构演变的 规律和动因,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 寻找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政策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技术进 步 和市场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②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长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规模所占比重大, 起到支撑作用
③先导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 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特定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
④重点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 重点发展的产业
⑤先行产业
——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 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也称为瓶颈产业或基础产业; 广义先行产业包括狭义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技术密集化程度系数K3
=
T
+e1L+e2C T +L+C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系数:K =W1K1+W2K2 +W3K3
12
四、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一)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 1.对农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减少的解释 (1)需求收入弹性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农业技术进步速度低于其他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 (3)自身机器化水平的提高 2.对工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及劳动力比重趋向稳定的解释 (1)需求收入弹性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升高 (2)市场的扩大对需求收入弹性的升高提供支撑 (3)技术进步和新行业的发展对稳定了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服务业劳动比例上升的原因 需求收入弹性大 进入、竞争与垄断
5
(三)地区产业结构形态、特征及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和约束因素 ➢ 农业 ➢ 工业 ➢ 第三产业 2.需求结构的变化 产业需求弹性=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人均GDP(GNP)的增长率 3.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 4.资源转化率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汇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生产要素转换率
的最重要因素 5.政治因素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
2.工业结构水平的高度化 (1)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转化
修正霍夫曼比例(重工业化系数K1)=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2)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由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
为中心向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推进。
高加工化系数K
2
=
加工工业总产值 基础工业总产值
(3)工业结构中的资源密集度的转变
i =1
i 1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
工业化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霍夫曼比例 5(±1) 2.5(±1) 1(±0.5) 1以下
9
3.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增长波
动分析、技术进步率和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
①比较劳动生产率——
某产业比较劳动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