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检测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1.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A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2 •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A•获得性遗传B•用进废退学说C•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3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B •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4 •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C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6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7•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A •必须与环境相适应B •定向生存斗争C•能传种接代D•变异是定向的8.某种群中AA 、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2中的()9.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原因可能是()A .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 •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子C •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11 •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 i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 43%B • 48%C .52%D .57%1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隔离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B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重组也能产生新的基因C •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传递给后代的可能性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大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13.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B •物种是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C •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14.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 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 •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 •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15.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
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 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 A .优胜劣汰 B .过度繁殖C •生殖隔离D •性状分离16.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 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
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 基因型的个体占( )A • 49/91 B. 49/100C.11/20 D.111/717.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 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还可能发生变异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基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18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2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B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C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1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 • 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2.18 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 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
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
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A •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B •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C •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D •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23.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00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64只。
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D •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24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A •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 •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25 .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 分)26. (10分)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______ 。
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 ,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适应有双重含义 : 一是生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 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适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7. (13分)如图所示,表示一个种群施用杀虫剂后的变化情况,其中抗A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m 控制的,抗B 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n 控制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1 表示该种群个体存在着同时也说明了生物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杀虫剂A后,该种群中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增加,杀虫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的使用对______________ 具有明显的定向选择作用。
(4) 在生产实践中,要保持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应该怎样使用杀虫剂?(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事实说明:突变的有利与有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变为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___ ; _______ 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 是进化的动力28. (13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 。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岀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 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_________ (填编号)。
A •共同进化B •地理隔离C •生存竞争D •生殖隔离(3) 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 的结果。
(4) 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 变小。
(5) 下表为V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V 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 。
(6) 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29. (14分)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