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套井网分注合采采油工艺技术可行性研究
一套井网分注合采采油工艺技术可行性研究
全井 3242 葡层 54扶层 !43
图 / 长跨距油层分层注水管柱图 表 / 芳 !/+ , 302 井分层调试成果表
配注层段 层段 配注量 调后水嘴 性质 (& # $) (&&)
0
!
长跨距油层分层注水工艺技术
由于两套油层井深、 压力、 温度及渗透性差异都较
测试资料 压力 (’())水量 (&0 # $) 3+41 0! 3+40 !+ 3*4!0 3*4! 30 3+41 /2 3+40 0! 3*4!5 3*4! 35 3+41 0* 3+40 !5 3*4!3 3*4! 30 3+41 +2 3+40 *2 3*4/! 3*4! 02 3+41 3+5 3+40 30* 3*4330 3*4! 50
表!
井号
双泵抽油试验井生产数据表
试验前生产情况 层段
空心泵 封隔器 管式泵
深度 卡点深 深度 产液 产油 含水 液面 (*) 度 (*) (*) ( (+ ,) ( (+ ,) (-) (*)
产液 产油 含水 液面 ( (+ ,) (-) (*) ( (+ ,)
芳 "## $ !"# 芳 "## $ !"% !0#2./ !0%1.1 !0’).! %.’ %.1 !1.0 ’20 !’""." !’//.! !’#0." !#.1 #.’ %%.1 01/
・ #" ・
5678879:;<6=5>?@7=9 @A?B9=8=:C 费用) 。
DEF . "# 9E . ! . GEH . "11!
抽油泵、 调距封隔器、 侧向单流凡尔、 空心抽油杆等 。在抽油井正常生产时, 上层原油经侧 组成 (图 !) 向单流凡尔进入抽油杆与油管环形空间, 利用空心 抽油泵两个活塞直径之差所造成的环形空间将原油 抽出到空心抽油泵汇油三通处; 下层原油被普通抽 油泵抽出, 经空心抽油杆抽出到汇油三通处, 与上层 原油汇合共同抽出。
试验后生产情况
当抽油机正常生产时, 两个抽油泵共同工作, 采 用一套动力系统, 实现两个油层单独抽采, 压力系统 互不干扰。同时, 由于底部抽油泵下面的套管内腔 和地层构成一个封闭液压系统, 使底部抽油泵整个 吸入过程处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因而底部抽油泵在 抽油过程中会对底部油层产生负压作用, 增加了底 部油层出油量。 产量计量采用液面恢复法量取上层产量, 井口 标准罐量取全井产量, 取其差值即得到下层产量。 双泵分抽工艺能够克服层间干扰, 充分发挥上 芳 "## 下两套油层的产能。肇州油田芳 "## $ !"#、 $ !"% 井 应 用 该 技 术 后 产 油 分 别 增 加 了 "&’( 和 效果良好 (表 !) 。 ’&)(,
井号
生产 层段
产液 单层产液 产油 含水 液面 定压配产 油层中 流压
( "# $) ( % ) ( "# $)( % ) (&) !/.0 -*.3 /.1.2
全井 !+./ 永 *+ , -+ 葡层 !*.3 扶层 3.0 全井 3142 永 1+ , 1/ 葡层 3+45 扶层 340 全井 永 -1 , 321 葡层 扶层 永 322 , 32+ +4/ *40 343
!""% 年
第 !’ 卷
第%期
钻
采
工
艺
・ ’% ・
!开采工艺"
一套井网分注合采采油工艺技术可行性研究
薛凤云, 闫建文, 周丽华
(大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所, 黑龙江 大庆 %)*’(*)
摘 要: 大庆外围油田部分地区存在着葡萄花和扶余油层的叠加含油区, 这两类油层埋藏深度、 地层压力、 渗
透率存在较大差异, 储量丰度低, 各自单独作为一套层系开发经济效益不明显, 但叠加起来储量丰度增加, 合采具 有明显的效益。若采用简单的合层开采工艺, 油水井层间干扰大, 影响开发效果。大庆油田经过近四年的试验、 研 究, 形成了一套长跨距油层的分注、 合采采油工艺技术, 基本解决了层间跨距大、 油层物性和产能差异较大的油层 的合采工艺, 提高了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油层; 合采; 分层开采; 分层注水; 采油工艺
图"
丢手管柱单泵 分采管柱图
图/
整体管柱单泵 分采管柱图
该技术在肇州油田应用了 # 口井, 根据生产情 况来看, 实现了单泵分采满足合采井生产的需要 (表 。 ")!223 年第 Fra bibliotek/ 卷表!
第3期
钻
采
工
艺
・ /0 ・
单泵分抽试验井生产数据表
所占比例 器深度 (&) 3102 -23 3!41 !-42 -343 14*42 1!41 354! 140 5-42 !342 3543 --0 351! 3/1! 3-+0 /40! *42* !34/ 301* 312! 3*2! 3-/1 342/ 34*3 -03 3122 3*20 3-23 *43/ /4/0 3*3* 31-* *.0/ *.3/ 部深度 (&) (’())
葡萄花 !%.) ).% %).0 0!% 全井 "!.% ’.# %).0 ’2# 葡萄花 !).1 !".) !%.) !!!1 全井 !%." !/.) !%.) !!!1
注: 液面法测葡萄花层产量, 标准罐测全井产量。
该技术有以下几点不足: 芳 "## $ !"# 井正常生产 2) !检泵周期较短, 天, 芳 "## $ !"% 井正常生产 !/1 天。 每次施工相当于一次机械堵 " 施工费用较高, 水, 仅作业费用就需要 )&/ 万元 + 井 (不包括空心泵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薛凤云, 现从事采油工程方案设计工作, 工程师。电话: %&&%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专业, "’(& # (&$)!*"
带来困难。 经过近四年的试验摸索, 初步解决了两套差别 较大油层的合采问题, 形成了一套长跨距油层的分 注、 合采采油工艺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每台价格在 "&/ #空心抽油泵价格较高, 万元左右。 下部油层无法测取流压资料。 $正常生产时, 单泵分采工艺技术 !&" 单泵分层合采工艺管柱有两种结构: 一是丢手 管柱单泵分层合采 (图 ") ; 二是整体管柱单泵分层 合采 (图 /) 。两种管柱不同之处是丢手管柱将定压 装置、 封隔器、 单流凡尔丢置井内, 管柱支于人工井 底; 整体管柱将定压装置、 封隔器、 单流凡尔连接成 一体, 下入井内, 不需支于人工井底。 正常生产时, 当定压装置凡尔未打开前, 封隔器 底部套管内腔和地层构成一个封闭液压系统, 使抽 油泵在这一吸入过程中处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因而 在这一过程中抽油泵吸入端产生负压效应, 增大底 部油层生产压差, 增加了底部油层出油量; 当定压装 置凡尔打开后, 上层原油进入油管内, 抽油泵则对两
大, 层间矛盾比较突出, 因而必须进行分层注水。目前 分层注水工艺有油、 套分注技术及偏心分注技术。 套分注技术 !.3 油、 注水时, 油管注扶余油层, 套管注葡萄花油层, 配 水间用 32+ 流量计计量总水量, 采用井下 32+ 流量计计 量扶余层吸水量, 流量差减即得到葡萄花层注水量。 此种方法虽然能暂时解决分注问题, 但套管腐蚀较严 重, 不宜久用。 !.! 偏心分注技术 偏心分注技术主要由测试工作筒、 高温高压可洗 井封隔器、 节流配水器等组成 (见图 /) 。高温高压可洗 井封隔器为 63/3 , 33/!型, 耐温 3!27、 承压 !*’(); 偏 心配水器为 ++* , ! 型, 节流压差 0.* 8 *’()。 吸水状况良 3--1 年 + 月在肇州油田下入两口井, 好。如芳 !/+—302 井 (见表 /) , 该井分 / 个层段, 基本 满足了各层段配注要求。分注一年后, 地化法监测结 果表明, 扶余层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 3--1 年 33 月的 由此可见这套分注工 2.5" 上升到 3--- 年 33 月的 3./", 艺目前可以满足合采井生产需要。但今后随着注水时 间的延长, 扶余层比葡萄花层压力上升快, 井口压力抬 高也快, 两层压力差会越来越大, 这一可调压力将难以 满足正常注水需求, 需进一步研究试验节流压差大的 偏心节流配水器, 以满足将来注水需要。
12, 3456 # 785, 9/: ;<=5 # >45, ?@A2 B< # C8=
( !"#$%&’(#) *+&,)#-#./ 0)1’(’%’+ #2 345(). 6(-2(+-$ 7# 8 , 345(). , 9+(-#).:(4). %)*’(*, 7,()4 ) 67,$/.%$: +C4D4 =D4 EF=GH<56 I<J KDIL<5G4 IM N8F=IC8= =5O 3878 <5 P=Q<56 A<JM<4JO R +C4E4 J=74DE C=L4 K4DS4=U<J<F7 =5O MIDS=F<I5 KD4EE8D4, =5O FC4<D D4E4DL4E =D4 L4D7 JI>R +C4D4 <E S=TID O<MM4D45G4 <5 U8D<=J O4KFC, 5I 4GI5IS<G U454M<F FI EF=5O =JI54 O4L4JIKS45F MID FC4E4 J=74DE R +CDI86C MI8D 74=DE’D4E4=DGC =5O = E4D<4E IM 4VK4D<S45FE, FC<E KDIUJ4S C=E U445 E8GG4EEM8JJ7 EIJL4O R / 54> F4GC5IJI67 IM E4K=D=F4 WI54 >=F4DMJIIO<56 =5O GISS<56J4O KDIO8G<56 <5 I54 >4JJ K=FF4D5 <E O4L4JIK4O R +C<E 54> F4GC5IJI67 <SKDIL4E 4GI5IS<G U454M<F MID P=Q<56 A<JM<4JO R 8#* 1’/2,: I<J D4E4DLI<D, GISS<56J4O KDIO8GF<I5, E4K=D=F4 J=74D D4GIL4D7, E4K=D=F4 J=74D >=F4D <5T4GF<I5, I<J KDIO8G<56 F4GC5IJI67 为探索大庆外围油田葡萄花—扶余油层采用一 套井网分注、 合采的可行性, %&&) 年在肇州油田开 辟了葡— — —扶合采试验区。肇州油田葡萄花和扶余 油层存在较大的差异, 平均油层中部深度: 葡萄花层 扶 余 层 %0’*S; 平 均 地 层 压 力: 葡萄花层 %’*(S, 扶余层 %0XN=; 平 均 空 气 渗 透 率: 葡萄花层 %’XN=, 扶余层 %-&’ Y %" # *! ((-% Y %" # *! S! , S! 。若采用一 套井网开采, 采油工程主要存在以下矛盾: "难以建立起能同时满足两类差别较大油层的 合理生产压差。 因此在同一 # 由于地层压力和渗透率差别大, 注水压力系统条件下, 同时给两套油层合理补充能 量比较困难。 给动态分析和方案调整 $ 分层产量计量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