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
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
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 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
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 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
her eyebrowslike(the antennaeof)the silkwormmoth”o在此,译者忠
实于文化意象的源语互文性,但未考虑互文性在译语中的转换,虽然 保留了文化意象,但西方读者初次接触这些译文表达时窥见的这位 中国古典美女成了一个异域怪兽。
50年代的两次翻译高潮,性质虽大不相同,但译者使用的策略却相
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 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
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
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
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
读者,另一种译文是接近作者。
罗_-x-・巴特指出:当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被融入到互文参照系数 中时,互文性更是对译者的挑战,哈蒂姆和梅森也认为:“互文性起 着主导作用,它表明文本对于原作者而言从来就不是特有的。”进而 指出:“一个文本既要依赖于已有的相关文本,又要依赖于能体现控 制语类合适性的总条件,这样,互文性使我们将文本置于一个相关的 符号系统和惯例系统中。”(HatiIIl&Mason,200l:124—125)对文本 中的共有参照物(盼refer朗ce)的认识与我们用熟悉的经验和对文本 的理解来区分特定文本的能力有关,以这一观点来看待互文性能使 我们较为容易地察觉到某文本的文本功能与其他相关文本功能的联 系,这些联系有助于意识形态、人类权利和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社会性 符号在译语中的保存。 译者在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策略时,更多的是注重译语文本 的内互文性,即考虑较多的是译语文化读者的接受能力。当译文读
L馏e将其译为“Her
were were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 of the young
WaS
white-grass;Her skin
like congealed ointment;Her neck
hke
the tree-grub;Her teeth
like melon seed;Her forehead cicade-like;
互文性)的文化意象处理就是要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运用语义翻译使
读者更能体会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域情调。施莱尔马赫(1813)也强 调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所有译文读起来或听起来都一样的话,源 语的特征就会在译语中丧失或夷平。奈达(1974;1975;1977)在其所 著中反复提到:“译语读者只有当异文化中的词语及其联想意义已在 其文化中重造时,才能接受异文化背景中的地理和历史的相异性。” (Newmark 2001:45)如《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 女,James
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
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
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
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
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 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归化”、“异化!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 互文性(mtraoe】(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 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 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 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既n位。咖alit3r)。这种外互 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 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
的文化意象。如“莎士比亚”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 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 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 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
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一),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万方数据
・59・
外语与外语教学
2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实现互文 性的双重意义。 克里斯蒂娃认为“文本”概念指涉的语言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 性是研究者通过特殊的分析方法解读出的一种语言潜力,体现对语 言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为语言产品的过程(罗婷2001)。在 翻译中,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文本和生成文本 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时,译者要考虑 到这种外互文性将如何融合到译语文本的文化内互文性。因此,译 者既要考虑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界经常讨论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互文性上 的一种选择,体现一种翻译策略,正如韦奴蒂所说:一种译文是接近
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 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 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
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
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
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 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 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者的译语文化接受能力强时,源语互文性就能渗透到译语互文中去,
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异化;当其译语文化接受能力薄弱时,源语互文性 就较难溶入译语互文中,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归化。我国翻译史上“归 化”或“异化”策略的使用此起彼伏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在汉唐时期翻 译佛经,整个文化语境是一种平和开放的状态,未曾顾及异域文化的 渗人。而在近代,中国有识之士译介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因而国人对西方文化持有一种排斥心态。20世纪20年代和
acoount
the cultural images’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a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Kch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
S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Key Wa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 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2007年第8期 总第2 2 1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2007,N08
Serial No 221
Teaching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 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 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translationof cultural,imagesis,innature,the absorption andtransformationof culturalmeaningsbetweentexts.Inthis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似,都旨在使生成文本接近读者,以使之符合当时中国多数读者对异 域文化的一种格格不入的情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译界使用异化 策略越来越多,译者在翻译时会有意保存译文中的洋味,而读者大众 也乐于接受这种洋味。这种文化心态表明译者和读者都意识到了译 语文本外互文性的存在,并乐于接受这种外互文性,体验一种新鲜的 文化刺激,为文化互渗铺垫了基础,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相异性因素在 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意向。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改造和生产过 程,既不能完全违背相异性因素的原有意义,又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相 异性因素在另一文化中的接受成效。 3.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协调式异化 文化意象包含很强的互文性。在翻译和传递中,要保持文本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