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

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1.树立规矩,制定公约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特别是现在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个个“小皇上”“ 小格格”,说一不二,任意妄为,没有什么“规矩”。

制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公约,广泛宣传发动,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里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我们应该怎样做。

老师根据班级公约给班委成员做好分工,协调合作,分工负责,比如:学习委员负责早读,体育委员负责整队带操……等。

老师将班级管理任务分解细化,然后落实,让学生利用班级公约管理约束自己,管理自己的同学。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品质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非正式的课堂教学所能培养的,尤其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培养。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在游戏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

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在游戏活动中,树立榜样,对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好模仿,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成人的注意及肯定。

在活动中多表扬一些专心认真听讲、动手能力强、积极动脑、遵守规则的同学,使其他人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对孩子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模仿、竞争的氛围。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孩子都乐于表述,而不善于倾听,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他们专心听讲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

如果老师能对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有耐心的倾听,并用表情、语言、动作回复发言的孩子,不但使发言的孩子得到鼓励和满足,也能有效的影响其他孩子耐心听别人讲话,从而习惯于关心和尊重别人。

所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将会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3.通过家访,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访是一种传统的、最常用的家校联系方式,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

家访可分为随访和定期访。

随访是发现苗头,即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商定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

通过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
教育氛围。

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

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信任,共同研究教育措施。

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更大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家長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

但它不具备普遍性,如果是要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家访就难以达到最佳而有效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不是在一次两次的训练中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持久长期的过程,要合理把握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实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事,自己做。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班主任只有善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多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合理地解放自己,那才是教育管理的理想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