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发表日期:2012年5月14日作者:顿坊店乡二中潘正彬【编辑录入:孙方圆】
共有279位读者读过此文字体颜色:选择颜色
【字体:放大正常缩小】【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变焦】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
难点: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感性的认识;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为本课难点。
)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下期,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学生从《压强》一课了解到“固体压强只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这前置知识会使学生对“液体压强只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的理解产生困惑,有思维障碍。
所以本课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掌握事物的规律。
所以本课的学法是探究式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流程:(我将本课设计成一节实验探究课,按照以下流程来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初步探究——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践与应用
2.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2-3分钟)
实验激趣:让同学们用保鲜袋来套住手,放入水中,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
在同学们有了水会压迫保鲜袋,紧贴在手上的感受后,再观看图片。
质疑:1.潜水员为何潜水的深度不同,需要的装备也不同?在深水作业时为何要穿上厚钢板制成的抗压潜水
服?2.潜水艇的外壳为何也要用的厚钢板制成?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初步探究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做好准备。
2).初步探究:感受液体压强。
(3-5分钟)
从以上现象引出问题:液体里面是否有压强?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桌面的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来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实验器材:大水槽,轧孔的塑料瓶,一头有橡皮膜的塑料瓶。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①往扎橡皮膜的塑料瓶中注入水,橡皮膜向外凸起。
可说明水对容器底有压强。
②往扎孔的塑料瓶注入水,有水柱喷出,可说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③将扎孔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④将扎橡皮膜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橡皮膜往内凸起,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让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不同做法。
教师再适时提问“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现象可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板书)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也为顺理成章地引出液体压强有大小做好铺垫。
3)实验延伸,提出猜想。
(3-5分钟)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刚才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让学生思考“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一样”并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A.与深度有关; B,与液体重力,体积,质量有关;
C。
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D,与液体密度有关; F.与压强方向有关。
在猜想中如若学生不易提出液体密度这一因素,我可通过一个实验来进行引导,做法是:往两个相同的底部有橡皮膜的瓶子内,分别注入同样多的水和盐水,观察两橡皮膜的凸起程度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密度有关。
如此设计是因为:(1)在实验基础上的猜想,使猜有所依,避免了的盲目性。
(2)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5分钟)
先给学生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然后老师演示了两组实验:
实验一:用大水槽、烧杯两种容器,装入相同高度的水,装的液体重力不同,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压强与重力无关。
实验二:用不同形状的水槽和大可乐瓶,注入相同高度的水,用压强计检验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
经排除后剩余的猜想是:深度,液体密度,方向。
才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个表格,再用课件展示出来。
探究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压强计,装水的大烧杯,装盐水的大烧杯。
序号液体深度/cm 橡皮膜压强计两管存在的高度差/cm
1
水3 朝上
2 3 朝上
3 3 朝侧面
4 6 朝上
5 9 朝上
6 盐水9 朝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这样的设计先排除学生猜想跟液体压强无关的干扰因素,降低了探究实验的难度。
而表格的设计,让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测量的物理量,使实验更有操作性。
5). 分析论证,归纳结论。
(3-5分钟)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数据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在学生明确影响液体压强的只有哪个因素后,教师顺势给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课标中对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不做要求,所以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过程不需做过多的解析,只让学生有所了解。
而在此介绍这公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6).实践与应用:(5分钟)
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前的问题:“潜水员在深海为何要穿厚钢板制的抗压服?”“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
这样的设计使本节课前后呼应。
并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7)课堂小结: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8)课堂检测:设计第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无关;设计第二道题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理解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从而巩固了本课所学重点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的特点二、液体的压强大小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公式P=ρgh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ρ代表液体密度
①.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g=9.8N/kg
②.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h表示深度
③.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进行试验。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评委、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