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指在不解体的情况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进行的检查和测量。
汽车技术状况: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能的参数值总和。
如外观尺寸、功率、转速、车速、油耗。
汽车的工作能力:指汽车按技术文件规定的使用性能指标,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
汽车诊断:对汽车在不解体(或仅拆卸个别小件)的情况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查明故障部位、故障原因进行的检测、分析和判断。
汽车故障:汽车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
实质是汽车零件本身或零件之间的配合状态发生了异常变化。
故障率:指使用到某行驶里程的汽车,在单位行驶里程内发生故障的概率。
它是度量汽车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故障树:表示故障因果关系的分析图。
诊断参数:指供诊断用的,表征汽车、总成及机构技术状况的参数。
诊断标准:对汽车诊断的方法、技术要求和限值等的统一规定。
有国家标准、制造厂推荐标准、企业标准。
诊断规范:对汽车诊断作业技术要求的规定。
诊断周期:汽车诊断的间隔期
二、汽车检测诊断的目的和作用根据检测诊断目的,汽车检测诊断可分为以下类型:
1.安全性能检测:对汽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性能的检测,目的确保车辆具有符合要求的外观、良好的安全性能和符合规定的尾气排放物。
2.综合性能检测:对汽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综合性能方面的检测,目的是在汽车不解体情况下,确定运行车辆工作能力和技术状况,对维修车辆实行质量监督,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
3.汽车故障检测:对故障汽车进行检测诊断。
目的是在不解体情况下,查明故障的部位、产生的原因,从而确定故障的排除方法,以确保车辆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运行
4.汽车维修检测诊断:汽车定期检测诊断应结合维护定期进行。
维修前:找出汽车技术状况与标准值相差的程度,以便视情维修;维修过程中:确诊故障的部位和原因,提高维修质量及维修效率。
维修后:检测汽车的使用性能是否得到恢复,控制维修质量。
汽车检测诊断的目的:
① 对出现故障的汽车,通过检测诊断查找故障的部位和产生的原因,从而确定故障的排除方法;
② 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其是否满足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及与标准相差的程度,以决定汽车是否继续行驶或采取何种措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1.汽车检测诊断是实施汽车维修制度的重要保证
汽车维修制度:预防为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是检查、鉴定车辆技术状况和维修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维修技术发展,实现视情修理的重要保证。
2.发展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是提高维修效率、监督维修质量的迫切需要
汽车结构日益复杂,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维修难度相应加大,经验维修已不能适应。
在车辆技术保障中查找故障的时间约为70%,而排除和维修时间约占30%。
为提高汽车维修效率,应采用先进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
3.加强汽车安全技术检测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
四、汽车诊断的方法及特点
汽车诊断:“检查——测量——分析——判断”
1.人工经验诊断法:眼看、耳听、手摸和鼻闻
优点:不需要专用仪器设备,可随时随地进行等。
缺点:诊断速度慢、准确性差、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和需要诊断人员有较丰富的经验等。
2.现代仪器设备诊断法:专用仪器设备检测,结果分析,
人工判断
优点: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能定量分析等;
缺点:投资大和占用固定厂房等。
3.自诊断法:利用汽车电控单元的自诊断功能进行故障诊断。
通过故障代码的输出表征故障的部位
汽车检测站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事业性或企业性机构。
1、检测站的任务1) 对在用运输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测诊断;2) 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车辆进行质量检测;
3) 接受委托,对车辆改装、改造、报废及其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科研成果等项目进行检测,提供检测结果;
4) 接受公安、环保、商检、计量和保险等部门的委托,为其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测,提供检测结果。
检测站的类型
按服务功能分类,检测站可分为安全检测站、维修检测站和综合性能检测站三种
汽车故障的主要类型
故障的表现功能丧失性能下降
汽车故障形成及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
汽车故障产生的内因是零件失效,外因是运行条件。
汽车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为零件之间的自然磨损或异常磨损、零件与有害物质接触造成的腐蚀、零件在长期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在外载荷及温度残余内应力下的变形、非金属零件及电器元件的老化、偶然的损伤等。
1、磨损:摩擦而使零件表面物质不断损失的现象。
1)粘着磨损:相互作用的摩擦副间产生表面物质撕脱和转移。
•产生机理:在载荷大、滑动速度高、润滑差的摩擦表面,摩擦副间产生大量热,表面温度升高形成局部热点,塑性变形增大,材料强度降低。
润滑油膜破坏,摩擦加剧,温度进一步上升。
如此逐渐恶化,最终形成局部热点间的“点焊”现象。
由于相互运动,点焊部位撕开,形成表面物质的撕脱和转移。
•典型实例:拉缸、烧瓦
措施:改善润滑,防止过热
2、变形和断裂:尺寸和形状的改变
•超过屈服点——永久变形
•超过强度极限——断裂
1)变形:由工作应力、内应力、热应力引起。
内应力:加工过程;薄厚不一的铸件或焊接件(箱体类零件)
热应力:温度变化热胀冷缩;缸盖、活塞
工作应力:外载荷;曲轴、连杆、活塞
2)断裂:在应力作用下产生。
a.疲劳断裂: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经历反复多次应力循环。
疲劳裂纹——加深、扩展——断裂(60%~80%)
b.加载断裂:零件在一次静载荷或动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断裂。
超载,遇到过大行驶阻力或动载荷发生,如碰撞
3.蚀损:腐蚀、气蚀、浸蚀
腐蚀——腐蚀性物质
气蚀——穴蚀,在压力波和腐蚀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破坏现象,常发生在与液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
产生机理:液体低于饱和蒸汽压时形成气泡,压力升高后,气泡崩裂产生压力波,冲击金属表面氧化膜使其破坏,形成穴坑。
浸蚀——高速液流对零件的冲刷
4、其它老化:油封、轮胎、膜片烧蚀:火花塞电极、电子元件积垢:水垢、积炭
汽车故障的变化规律:汽车的故障率随行驶里程的变化规律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零件的磨损是导致汽车技术状况变坏、产生故障以至失去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零件的磨损可分为三个阶段零件的磨合期正常工作期加速磨损期
一、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
1.概念:是一种将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由总体至部分按树枝状
逐级细化的分析方法。
2.特点:方法简单,概念清晰,易被人们接受
3.分析过程:将汽车的故障现象作为分析目标,找出导致此故障发生的全部直接原因,然后再找出导致下一级故障的
全部直接原因,一直追查到那些最基本的、无需再深究细解的原因为止,最终形成反映汽车故障因果关系的树枝状图形——故障树。
故障树分析法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故障分析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推理分析判明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故障树分析的步骤
(1)熟悉系统:
(2)确定顶事件:顶事件是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通常一个系统有多个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这就应根据分析系统的要求,选择与分析目的紧密相关联的事件为顶事件。
(3)建造故障树: 由顶事件出发,逐级找出导致各级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并用相应符号表示事件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直至分析到基本事件为止
诊断参数的特性单值性、灵敏性、稳定性、信息性、方便性和经济性。
诊断参数可分为三大类1工作过程参数2、伴随过程参数3、几何尺寸参数
诊断参数标准是对诊断参数限值的统一规定。
分为三类:
国家标准: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用于诊断的技术标准。
行驶安全与环保
制造厂推荐标准:汽车制造厂通过技术文件对汽车某些参数(结构参数)所规定的标准。
如气门间隙、点火提前角等企业标准:汽车运输企业根据不同使用条件对汽车使用情况所制定的标准。
经济性与可靠性
汽车各项诊断参数的标准,一般都包括以下标准值:
初始值:相当于无故障新车和大修车诊断参数值的大小。
许用值:汽车无需维护修理可继续运行时,诊断参数的允许极限值。
极限值:汽车技术性能变坏或失去工作能力,以及行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时所对应的诊断参数值。
制定最佳诊断周期应考虑的因素1汽车技术状况(2)汽车使用条件(3)费用
诊断周期是汽车诊断的间隔期,以汽车行驶里程表示。
应在满足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下,确定最佳诊断周期。
最佳诊断周期是能保证车辆的完好率最高而消耗的费用最少的诊断周期。
根据交通部《汽车运输业技术管理规定》,汽车实行“预防为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制度。
该规定要求车辆二级维护前应进行检测诊断和技术评定,根据检测结果,确定附加作业或修理项目,结合二级维护一并进行;又规定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二级维护周期(间隔里程)就是我国目前的最佳诊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