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代。
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
我们应更深层次探讨,如何认识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产生独特效应。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篇二: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关于解释: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利也。
——《墨子》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礼记》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淮南子》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
——《春秋》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关于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一、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孟子·尽心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孟子·离娄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孟子·公孙丑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大学》)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大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公孙丑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孟子·告子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仁者寿。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
(《论语·雍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离娄上》)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颂其,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二、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直道而事人。
(《论语·微子》)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渊》)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论语·颜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