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诗经》篇目&时代:305+6 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内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嬴、崔杼)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口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孟子: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保民而王。
散文特点长于论辩。
文章笔锋犀利,步步紧逼,而且笔端情感充沛,极有气势。
善于随处取譬,巧妙地、深入浅出地论理。
语言富于文采,既严谨又流畅,既雄放又委婉,有纵横家风格。
道家《老子》《庄子》庄子思想(1)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政治主张:不为(3)处世哲学:处于材与不材之间(4)人生理想:逍遥游《庄子》的艺术特征: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3.寓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楚辞诗体——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及后来汉代部分作家用上述诗体所写的一批诗作。
作品集——西汉末刘向对诗作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离骚》《离骚》反映的思想1.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
2.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3.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4.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灵均形象的塑造。
创作方法的突破。
“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刘熙载《艺概·赋概》)表现手法的开拓。
香草、美人意象司马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大量采用楚地方言和联绵词迭词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
《九歌》古曲之名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有一种绮靡感伤的抒情色彩。
秦汉文学汉赋汉代的标志性文体。
今人以为,汉赋的艺术生命力似已微弱构造上的板滞沉重,辞藻的堆砌、壅塞,文字的生僻难懂,都是汉赋明显的缺点。
汉赋在汉代曾有过蓬勃、旺盛的生机,有过空前绝后的辉煌。
发展三阶段(一)初期:骚体赋(二)全盛期:大赋(散体赋)(三)转变期:抒情小赋初期:骚体赋赋作以贾谊的骚体赋为代表。
特点规模大,篇幅长。
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结合,主客对话虚构夸张的笔墨,精细叙事和描绘汉大赋特点内容上歌颂与讽喻。
特点“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扬雄语)。
(2)结构宏伟,体制庞大。
(3)写法上铺张扬厉。
大赋不重抒情重状物,重铺叙,文采绚烂,语汇丰富。
“赋体物而浏亮”(4)主客问答形式,语言上韵散结合。
汉诗(1)楚歌(2)乐府(3)文人诗乐府民歌作者: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1)产生地域之广。
(2)特征:民间的真实的情感的抒发。
内容写实。
继承《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传统。
叙事性。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作者: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成就与影响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感情真切动人。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以此为创作标准。
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浅近自然,又意蕴丰富。
谢榛“格古调高,句平意远”刘勰称其“五言之冠冕”,钟嵘评其“一字千金”。
史记与汉书《史记》纪传体通史叙事艺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人物性格塑造在故事中完成。
皆能表现人物之特有个性。
有重大场面:鸿门宴、完璧归赵etc.也有小故事:张汤杀鼠、陈胜辍耕etc.人物形象塑造一是人物特立独行、不同凡俗的气质。
李斯、主父偃二是人物多有悲剧色彩。
项羽、韩信、屈原、李广、伯夷三是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人物性格复杂,多层面。
项羽语言1.明白畅晓,“发于情,肆于心”,无束缚,不求四平八稳,仍保有战国散文纵横恣肆的气势。
2.塑造人物所用语言的传神与个性化迁之叙述语言写孔子、伯夷就用庄重、简淡的语言,写屈原多用感叹、悠长的语调,写项羽、刺客,语言则简捷、干脆得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一)史家之绝唱1.创立体例。
清◎赵翼“史家之极则”非凡的史识,不与圣人同是非。
2.“考信”、“实录”的精神。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二)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抒情性鲁迅称《史记》“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一是指《史记》具有诗一般的内在韵律。
二是指司马迁抒写的感愤与屈原相似。
1.诗的内在韵味。
褒贬唱叹中寄寓着司马迁强烈的情感。
如写失败的英雄项羽;写文士亦有英雄豪杰气,如郦食其就是一些次人物,司马迁也倾注了很多感情,如《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中田横五百士。
2.诗的外在韵味。
有许多直接议论、抒情的文字。
引入大量诗赋和民间谚语、歌谣,传中人物即景作歌,增强文章抒情色彩。
语言的抒情性。
汉书“前四史”也称《前汉书》。
《汉书》是奉诏而作的官书,班固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较多,因此批判与颂扬的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标准,书中正统气息较浓。
总结:《汉书》与《史记》各有短长。
论历史观、散文语言,《汉书》逊于《史记》;论体制整齐,为后代法,《汉书》优于《史记》。
《汉书》新特点:1.《汉书》更具历史文献特征。
保存大量诏令、奏议等原始材料,极珍贵。
2.附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为研究汉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但也影响集中叙事和塑造人物。
3.第三是比《史记》更重视学术文化。
在人物传记中增学术活动事迹;注重给学者立传;直接论述学术源流。
增《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学魏晋南北朝诗建安风骨:建安文人的作品情调慷慨悲凉,境界苍茫开阔,语言质朴刚健,这些总特征被后人称作“建安风骨”。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太康诗人诗歌特征内容上的拟古,形式技巧上讲究藻饰,风格追求繁缛。
代表作家《诗品·序》称“三张(载、协、亢兄弟)、二陆(机、云兄弟)、两潘(岳、尼叔侄)、一左(思)”。
清以前,人们一直推崇潘陆“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张协)为辅。
”(《诗品》)左思太康最杰出诗人3.艺术特色将咏史与咏怀结合,开“咏怀”先河情调慷慨激昂,文笔矫健雄劲语言简劲,虽有工巧之致但不刻意雕琢陶渊明诗1.陶诗的题材包括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等,然最具特色,最能代表陶渊明思想的是田园诗。
2.陶还有很多诗作是对历史和人生的直接咏叹,可视为咏怀。
平淡之中有沉郁。
诗风1.陶诗从内容说是写个人生活题材,其情感是自然真淳的。
从艺术上说,完全以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3.陶诗在自然平淡中又极富于哲理。
陶渊明的贡献与影响1.艺术上最大贡献:扩大诗歌题材范围,田园诗自成一派。
2.(1)当时作为隐士出名。
见《晋书》、《宋书》、《南史》的《隐逸传》。
《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
(3)唐以后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名至宋而极。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谢客谢康乐“谢公屐”2.谢诗创作的得与失:(1)得:在诗歌语言上创造大量描摹、比喻物状的词汇。
重视声、色的描绘,追求绘画式、音乐式的美感。
讲求对偶。
(2)失:“有句无篇”。
诗中保留着一些玄言佛理,缺乏浑融完整的意境。
词句显繁芜,结构又不太紧凑完密鲍照成就(1)在颜谢富丽风气笼罩诗坛的时代,情感充沛地唱出雄劲的别调。
(2)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鲍从民间吸取营养,大量写作七言乐府诗,使这种形式大大发展,为盛唐七言歌行的兴盛铺平了道路。
新体诗永明体为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有意识运用声律规律写作的新体诗谢朓“竟陵八友”永明体诗人中最杰出者“大小谢”“谢宣城”贡献(1)创构了融情于景、寄意象外的意境,给盛唐山水诗歌提供了经验。
(2)俪偶精切、音律渐谐的新体诗体制,给唐诗准备了严整成熟的律、绝诗范式。
(3)清丽圆融语言的风格,有助于唐代清新朗润、优美自然的诗风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文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初唐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文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基本文学形式在唐代都已出现并迅速繁荣。
诗和文的创作更是取得了高度成就。
作者众多,大师辈出。
初唐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善五律,卢骆擅七言歌行。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1.淡到看不见诗。
2.“语淡而味终不薄”。
3.“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4.“韵高而才短”。
王维题材丰富,体裁亦多样。
五律、五绝造诣最高。
艺术特色画意、禅趣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之异同同:边塞豪迈雄壮七言歌行异:高雄浑悲壮;岑雄奇壮丽高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长于写景,寓情于景高多写实,现实主义;岑瑰奇峭拔,浪漫主义高直追汉魏风骨;岑融汇六朝诗风韩孟诗派与李贺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