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冲突规范的适用

第四章 冲突规范的适用

第四章冲突规范的适用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识别、反致、法律规避、外国法的查明及公共秩序保留五种制度的含义、法律特征、运用的条件和功能以及我国的规则和实践,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了解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关于这些冲突法制度的立法和实践。

第一节识别一、识别的概念●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做出“定性”或“分类”,将其归入一定的法律范畴,并对有关的冲突规范所使用的名词进行解释,从而确定应适用哪一冲突规范去援引准据法的认识过程。

●此认识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涉外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事实或问题进行定性或分类,并将其纳入特定的法律范畴。

●②对冲突规范中的范围上所使用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

●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依据一定的法律,正确地解释某一个法律概念或法律二、识别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识别冲突是指法院在处理涉外民事争议时,由于各国法律对同一“事实构成”作出不同的分类,或对冲突规范的范围中的同一法律概念赋予不同的内涵,采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观念进行识别就会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最终导致适用不同的准据法的结果。

●对法院地国而言,识别冲突就是依内国法识别和依有关外国法识别之间的冲突。

识别成为国际私法研究的基本问题的过程:●德国的康恩于1892年在其所著的《法律冲突》一文中,首次对识别问题予以讨论。

●法国的巴丹于1897年在《国际私法上法律关系定性论》一书中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讨论。

●美国的劳任森和英国的贝克特分别于1903年和1934年将之介绍到美国和英国。

●从此,识别问题在各国的国际私法中逐步成为一个基本问题。

●识别冲突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⑴对同一事实,不同国家的法律赋予它不同的法律性质,从而导致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

●例如:关于未达一定年龄的人结婚需要父母同意的问题。

●法国法将此识别为婚姻能力问题,应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来判定其有无结婚能力。

●美国法则视之为婚姻形式问题,应适用婚姻举行地法。

⑵不同国家对同一问题规定的相同的冲突规范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各国法律都主张“不动产依不动产所在地法”,但各国对什么是不动产却有不同的理解。

●同样是蜂房,法国法将其列入动产范围,而荷兰法则将其纳入不动产范围。

⑶不同国家的法律把具有相同内容的法律问题划分到不同的法律部门。

●例如,关于时效问题。

●法国法将其归入实体法范畴。

需依各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另行确定准据法。

●英国法将其纳入程序法范畴。

只能适用法院地法。

⑷不同国家有时有不同的法律概念或独特的法律概念。

●例如,许多国家有占有时效制度,而我国则只有诉讼时效制度,因而也要先进行识别,然后才能适用适当的冲突规范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

三、识别的依据●识别的依据,即识别冲突的解决问题。

依据什么法律概念或法律意识进行识别,是解决识别冲突问题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识别应依据的法律尚未达成共识。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主张:(一)法院地法说●这一理论是德国的康恩和法国的巴丹提出的,主张以法院地国的实体法作为识别的依据。

●此说得到许多国际私法学者的支持。

●同时,也得到许多国家司法实践的支持和采纳,是目前各国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识别的依据。

该主张的理由:●①国际私法作为国内法的组成部分,其冲突规则和它的内国法规则是同一法律体系的构成部分,其使用的名词或概念只能依其所属国的法律,亦即法院地法进行解释。

●②由于法官熟悉自己国家的法律概念,依法院地法识别简单明了,不需要外国专家证明。

●③识别是法官适用冲突规范之前的思维活动,是适用冲突规范的先决条件,在没有解决识别冲突之前,外国法还没有获得适用,因此除法院地法,不可能有其他法律作为识别的依据。

●④如果依外国法作为识别的依据,即允许用外国法来决定法院地国家的某一冲突规范在何种情况下被使用。

这样法院地国就丧失了对自己冲突规范的控制。

同时也破坏了法院地国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⑤如果用外国法识别,有损法院地国的司法主权。

反对此说的理由:●如果一根以法院地法进行识别,有时会导致有关法律关系本应适用外国法的却得不到适用,而本不应适用外国法的却适用了外国法。

●此外,在法院地法没有类似于外国法概念的情况下,也无法用法院地法进行识别。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采用法院地法说,其第8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二)准据法说●法国法学家德帕涅和德国法学家沃尔夫主张识别依准据法进行,这一理论存在逻辑错误,实践中很少被采用。

(三)分析法学与比较法学说●德国法学家拉沛尔和英国法学家贝克特主张用分析法学和比较法学的方法识别,这一学说追求识别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有积极意义,但这一主张脱离实际,缺乏现实性,很难操作。

(四)个案识别说●即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依据进行识别。

前苏联的隆茨和德国的克格尔持此主张。

●他们认为:识别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冲突规范的解释问题,没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规则,应按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一国制定和适用其冲突规范时所追求的目标,来决定是依据内国法即法院地法还是依据外国法进行识别。

(五)二级识别●英国国际私法学家戚希尔于1938年提出二级识别的理论。

●认为识别分为初级识别和二级识别。

●初级识别是指准据法确定以前的识别,识别依据的法律多为法院地法,识别的任务是事实情况归入适当的法律范畴。

●二级识别是指准据法确定以后的识别,识别依据的法律是准据法,识别的目的是为准据法的适用定界或决定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二级识别理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批评和反对。

二级识别受到广泛的批评,其倡导者戚希尔后来也放弃了这一理论。

二级识别在司法实践中曾被一些西方国家使用过,这些国家的法院通过二级识别将作为准据法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化法令识别为具有刑罚性质,从而拒绝使用。

第二节反致一、反致的概念●在国际私法上,反致是在适用冲突规范选择准据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问题,同识别问题一样,它也是冲突规范本身发生冲突的一种表现。

●反致,亦称为系属的消极冲突,指某法律关系依法院地的冲突规范应适用某外国法,而根据该外国的冲突法,应适用法院地或其他第三国法律。

●反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讲的反致是广义的反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包括直接反致、转致和间接反致。

(一)直接反致(狭义的反致)●直接反致,通常简称反致,在法国被称为“一级反致”,在英美法中被称为“部分反致”或“单一反致”。

它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甲国法院根据其本国的冲突规范,应该适用乙国法,而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该甲国法律,结果甲国按此指引,最后适用了甲国的实体法,则构成反致。

(二)转致●转致,在法国被称为“二级反致”,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甲国法院按照其本国的冲突规范,应该适用乙国的法律,而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该适用丙国的法律,结果甲国法院根据这一规定,最后适用了丙国实体法的情况。

(三)间接反致●间接反致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甲国法院根据其本国冲突规则的指引去适用乙国法,而乙国的冲突规则规定应适用丙国法,丙国的冲突规范又规定应该适用甲法,结果甲国法院根据这一系列的指引,最终适用了甲国实体法的情况。

从以上的可以看出:反致涉及两个国家的法律,转致涉及三个国家的法律,间接反致也涉及三个国家的法律,反致与间接反致的过程是始于法院地国家的冲突规范而终于法院地国家的实体法规范,转致的过程则始于法院地国家的冲突规范终于第三国的实体法规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反致、转致和间接反致的过程中,适用的法律通过冲突规范的指引由一个国家转变为另一个国家,但审理案件的法院始终是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法院不发生变化。

(四)双重反致●双重反致又称完全反致,是相对于单一反致或部分反致而言的。

●双重反致是英国冲突法中的一种独特的做法,故称为“英国反致学说”。

●其含义:当英国法院根据英国冲突规范应该适用外国法时,如果该外国的冲突规范又指向适用英国法,在此情况下,英国法院就站在该外国法院的立场上决定最后应以哪一个国家的实体法作为准据法,如果该外国是拒绝采用反致制度的国家,英国法院就以英国的实体法作为准据法。

否则,就以该外国的实体法作为准据法。

●由于,双重反致强调像外国法院那样处理问题,故称为“外国法院理论”。

●双重反致是英国法院于1926年审理安斯利继承案时所确立的。

二、反致的产生及其原因●反致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但真正奠定国际私法反致制度基础的,是法国最高法院1878年审理的福尔果继承案。

●这一案件和法国法院对这一案件所作出的判决,引起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著名的反致案例,最终诞生了反致制度。

●从实践中看,反致现象多出现在人的能力、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领域,原因是这些领域中的涉外民事关系常常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反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法律上原因:即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对同一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问题的冲突规范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或不同的解释。

●①对同一问题,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规定的冲突规范中的连结点不同。

●②对同一问题,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规定的冲突规范完全相同,但对连结点的涵义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2.主观原因。

●即法院地国认为本国冲突规则的指引是总括指引,而不是单向指引,即不是直接指向实体法,而是包括冲突法,各国冲突法的功能都是指引法律的,那么就必然发生适用外国冲突法再指引的问题。

●如果承认这种指引,就会出现反致,其结果是依照外国冲突规范的指引适用了法院地国或第三国的实体法。

●如果转院地国把其冲突规范指向的外国法,理解为外国实体法,就不会发生接受反致现象的问题。

3.存在致送关系●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家法律与与案件有关国家法律之间存在致送关系,这也是反致产生的一个条件。

●这种致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之间存在消极冲突,根据各自国家的冲突规范都不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对涉外民事关系进行调整,寻求适用外国的实体法。

●另一方面是致送国家与被致送国家法律之间有致送关系,就是说被致送国家能够接受致送国家的这种致送。

三、反致制度的理论分歧(一)赞成反致的理由●1.一国采用反致制度,可以扩大本国法的适用范围。

●2.采用反致制度可以维护外国法律的完整性,体现了对外国主权的尊重。

●3.适用反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判决结果的一致性。

●4.采用反致有时可使判决结果更合理。

(二)反对反致的理由●1.采用反致有损内国国家主权。

●2.采用反致有悖于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

●3.坚持冲突规范与实体规范二者不可分割,将使涉外民事案件无法解决。

●4.采用反致就是否定本国冲突规范。

●5.采用反致使案件无论在哪一国家审理都会得到相同的判决结果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6.采用反致会结法院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四、反致的立法与实践(一)接受反致、转致的国家和地区●完全接受反致和转致的国家和地区不多,主要有奥地利、我国的台湾地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