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音变:轻声儿化变调
三、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 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声调的影响, 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 。 普通话的变调的基本类型:
(一)上声变调
(二)“一”、“不”变调
(三)去声变调
(四)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为什么汉语会出现变调? 首先是语音的美学要求,语音美是语言的 客观要求。另一个原因是语言常常要表达一 定的人类感情,而人的感情是有程度和发展 变化趋势的不同的,也就是说,句子要经常 有感情语气的变化。 与“变声”的辨析——
关于儿化韵
目前普通话儿化韵的地位其实并不很明确, 《汉 语拼音方案》中的39个韵母也不包括儿化韵,儿化韵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反映,呈现着一种似有似无、 若隐若现的状态。 但是儿化韵又是北京语音中的一种重要现象,甚 至它在广大的北方话区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音、词 汇现象,尽管儿化词条并不完全一样。儿化韵本身所 具有的区别词义、词性,表“小”,表喜爱等特殊表 达功能,也使它在普通话里不但不会轻易消失,而且 有可能扩大使用面。 因此,重视对儿化韵运用的研究,确定普通话吸 收儿化词的比较明确的范围,十分必要。
普通话中多数轻声词语,同词汇、语法有密 切联系,并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约。 常见应读轻声的情况有:
①结构助词“的、地、得” 如:“我的、勇敢地、喝得(好)” ②时态助词“着、了、过” 如:“忙着、来了、看过” ③语气助词“吗、呢、吧” 如:“是吗、他呢、走吧” ④名词后缀“子、头” 。 如:“桌子、木头” ⑤用在名词、代词后的方位词“上、下、里、面、 边” 。 如:“墙上、地下、屋里、正面、南边”
儿化的作用(二)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5.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 如: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儿化的音变规律
1.基本性质: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 2.基本条件: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 3.注意:儿化的卷舌作用从韵腹开始至韵尾,韵头不 受影响。
儿化的作用(一)
1.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或蔑视的心情。 如: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偷儿 2.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状态和性质。 如:小刀儿、小孩儿、纸条儿 针尖儿、一会儿 (备注: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不是儿化后表示 小或少的意思,而是由词语本身带有这样意向。例如, 小孩本身就表示小,门缝有着细小,狭窄的特点等。) 3.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 如: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4.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 如:盖(动词)——盖儿(名词)
如:缓减免 软懒散 注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三个以上或 者更多上声音节相连的情况,我们可视不同词 语的内部组合情况而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个二字 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归纳的变调规律来进 行变调处理。例如:“岂有此理”就可划为 “岂有”、“此理”两部分,分别作变调处理。
(二) “一”、“不”变调
⑥表示复数的“们”等。如:“他们” ⑦表趋向的动词 如:“站起来、走进来”的后两个音节 ⑧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 如:“说说、想想、谈谈、溜溜”等的后一个音 节也应读轻声。 ⑨部分联绵词 如:“马虎、糊涂、唠叨、哆嗦” 的后一个音节也应读轻声。 ⑩量词“个”。例如:这个 三个 (11)数词“一”夹在重叠动词之间,否定词“不” 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或在可能补语结构中,常常 轻读。 例如: 练一练 去不去 讲不清楚
②第二类情况叫做“单双格”,亦称为“1+2”结构。
它指在该词组中后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更密切,这样
第一个上声变为“前半上”,第二个上声变为 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如:史小姐 党小组
③第三类情况叫做“单三格”,亦称作“1+1+1”结
构,它指在该词组中三个音节的意义关系都相近。这 样第一、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第在个上声读原调。 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
红艳艳 空荡荡 气昂昂 黑沉沉
二、语气词 “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变读规律: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 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 “啊”读作ya,写作“呀”。 如:快打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你怎么不吃鱼啊?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 写作“哇”。 如: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引起“轻声衰颓”的原因是许多方面的,概 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轻声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 有些轻声的存在是完全没必要的。如“支撑、周到、 底细、残疾” 等。 2.地域方言的影响。 如:广东、上海“普通话”。 3.性别的影响。 据调查,女性在两可轻声词的选读过程中更倾向于 读非轻声。 4.文化程度的提高。 “轻读的类推作用对文化程度的人的影响不如对文 化程度低的人影响大,文化程度越高原来的轻声词不轻 读或两读的比例越高”。
在轻声词的衰减不可避免的趋势下,现代 汉语的轻声规范问题迫在眉睫。在规范中我们 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语法原则 2.辨义原则 3.约定俗成原则 4.减少原则
补充:《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 见《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二、儿化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 口语中长期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 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化”到了前一个 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这种现象 叫 。 相关概念:
下列重叠式形容词的叠音后缀单字调都不是阴平, 变调后必须变成阴平,调值是55,用汉语拼音拼写时, 要标变调后的阴平调55。
白晃晃 白蒙蒙 黄澄澄 慢腾腾 热晃晃 软绵绵 湿漉漉 笑吟吟
沉甸甸 黑蒙蒙 金煌煌 毛茸茸 懒洋洋 乌油油 水淋淋 血淋淋
骨碌碌 红彤彤 乱腾腾 明晃晃 亮堂堂 羞答答 雾茫茫 绿茸茸
变声的原则性问题:唯一辨认。 变声的具体原则:音高和时长改变而方向不变。
(一)上声变调
具体分为: 1.“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上声音节在非上声音节(阴平、阳平、去声、 轻声)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变成只降 不升的低降调,丢掉了本来要上升的后半段,变 成了半上声(“半上”)。 2.“上声+上声” →“阳平+上声” 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音节调值由 降升调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
4.儿化的具体情况
①韵母或尾音是ɑ、o、e、ê、u,直接卷舌。 如:号码儿、粉末儿、子弹壳儿、名角儿、眼珠儿。 ②尾音是i、n,丢掉i、n ,卷舌。 如:盖盖儿、窍门儿。 ③韵母是i、ü,加er,如:玩意儿、毛驴儿。 ④韵母是‐i ,丢掉‐i ,加er , 如:写字儿、树枝儿。 ⑤韵母是ui、un、ün、in,丢掉i、n,加er, 如:麦穗儿、没劲儿。 ⑥尾音是nɡ,丢掉nɡ ,卷舌,元音鼻化。如:电影儿。
普通话里有些词语,靠轻声与非轻声来区 别词义和词性。例如:
“兄弟”指哥哥和弟弟,而把“弟”读轻声的
“兄弟”,却单指弟弟;“东西”指方向,而把“西”
读轻声的“东西”,却指物件;“言语”指所说的话, 而把“语”读轻声的“言语”,却指开口、招呼(动
词);“运气”指武术气功的一种健身方法,而把
“气”读轻声的“运气”,却指幸运(形容词); “过去”是时间词,而把“去”读轻声的“过去”, 却指离开此地点向另一地点去(动词)。
普通话的
一、轻声
汉语普通话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 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 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 这就是 。
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1922)第一次提出
“轻声”的概念。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其变调的“特殊” 在于: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 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 形式。
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词语的组合可以有不同的层 次。层次不同,上声的变调情况也不相同。 ①第一类情况叫做“双单格”,亦称为“2+1”结构。 它指在该词组中前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密切,这样前 两个上声变成“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即(上
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
如:演讲稿 跑马场
“儿尾”与“儿化”的辨析
据推测,“儿化”现象应当是在元明之际成熟 的。“儿尾”构词是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律,但是“儿 化”却是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长期生活在北 方并多次统治北方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把他们语言中 的卷舌韵尾带给了汉语,“儿尾”在这种卷舌韵尾的 影响下逐渐发生了变化,“儿”失去独立的语音地位 而变成为一个卷舌动作,“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儿”的性质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从那时以后, 一直到现在,“儿尾”并没有消失,只是不再具有能 产性了。 “儿尾”主要分布在北方言区。在南方方言中,
“一”的单字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它 们在单念或处于词尾、句尾时读原调,“一”作序数表 示“第一”的意义,不变调,而在其它情况下就要做变 调处理。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面都要变调,都要变 成阳平调值。“一”全读为“yí”,“不”全读作“bú”。 2.“一、不”在非去声音节(阴平、阳去、上声)前, “一”变读去声,读作“yì”;“不”不变调,仍念去声。 3.“一”夹在动词中间,读轻声;“不”夹在动词中 间、形容词中间或动词补语中间时,读轻声。如: 走一走 遛一遛 买不买 来不来 输不起 上不来 注:也有一些教材把夹在动词补语中的“不”的读
口语中常用的词汇轻声词以及两读轻声词 占绝大多数。这些轻声词是轻声词中最活跃的 因素。 轻声做为一种音变现象,主要在词语中体 现出来。然而轻声词的规范性工作一直没有完 善。据社会调查,轻声词目前呈现衰颓趋势。
(调查发现,在现今人们的语言中,有很 多轻声词正不读轻声或变为轻重两读,这种现 象被称为“轻声衰颓”。)
“儿尾”与“儿化”的辨析
唯有属于吴方言的浙江省有一些地方存在“儿尾”, 其他各大方言大都缺乏这种附加成分。 吴方言由于地理因素,再加上语言类型本身的差 别,几乎没有受到阿尔泰系诸语言的影响,所以它只 有构词后缀这一个来源,在词类构成上也就比较单纯。 从方言来看,北方话的“儿化”和吴方言的“儿 尾”来源不同,时代层次也不相同,它们的性质自然 也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