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我们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就是在应用题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何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一直是我从事数学教学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选取生活中常用的有关知识,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
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可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一些生活中有关小数加减法的例子,把编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共享。
例如:一桶方便面3.5元,一包饼干 2.45元。
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列式解答为2.45+3.5=5.5(元)计算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学生只考虑凑成整十数或者只看到末尾的数字就加一块儿,而忽略了这两个“5”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如果列竖式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初学小数加减法时,要强调
列竖式计算,等到熟练后可以口算。
运动会刚结束,可以利用运动会的项目编一些小数加减法,让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的价值所在,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跳远比赛、跳高比赛、400米比赛、接力赛等项目中,小数的计算无处不在,让学生在计算中找差距,找到差距可以清晰地分析原因,根据差距的大小制定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小数加减法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看到期中考试中本班与其他班的差距,我把每个班的均分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让学生计算本班均分与其他班均分之间的差距,在计算中看到本班在7个班中均分处于哪个位置,然后分析原因,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
通过学生自编自解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进一步提高对小数这部分内容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小数加减法的重要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
二、抓住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是重中之重,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审题不过关,不知从何入手,最后对应用题产生恐惧感,审题不过关是因
为小学生所用的方法不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首先要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意思。
有时候仅一字之差,就会造成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同,最终导致解题错误。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的意思,读懂应用题,是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审题的培养。
认真读题,应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好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一边读还要一边思考并理解其内容,通过对题目的细读、精读明白题目中的条件与数量关系。
使学生对整道题有个总体印象。
例如,张三家养了350只羊,今天又买来了120只羊,那么他们家一共有多少只羊?”学生很容易明白,把原来的只数和买来的只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羊。
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会困难一点。
例如,张三家养了小羊有150只,大羊比小羊多100只,他们家的大羊有多少只?”这时有不少学生就弄不清楚这之间的数量关系,当看到“多100只时”想当然的就判断用加法,结果与遇到求大羊比小羊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
因此,教学时最好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弄清题里面的数量关系。
三、引导学生多样化思维解题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同一个题目,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等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多样的解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
生的多样化算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这道题:要求“学校一年的节水量”,有的学生是先根据“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这一条件,求出“每月的节水量”,然后再根据一年有12个月这一知识,求出一年的节水量,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做法。
然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了学生中的另一种做法,有的学生灵活的运用了在“年月日”中学到的关于季度的知识,根据一年有四个季度,一个季度有三个月,将题目中的“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看成是一个季度的节水量,所以用“435×4”一步计算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班里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了,但这已经让我很意外了,这说明学生确实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年月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方法交流,在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的同时不忘倾听别人的做法,让学生感受到交换思想所带来的收获。
四、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
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
繁,无处不用数学”。
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
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研究数学解题,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揭示数学问题解决规律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开展解题教学有重要启发。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进行筛选,多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并多思考“我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这样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运用解题规律,多多活灵运用,逐步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解题“条件反射”,从而逐步提高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