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减几说课稿

十一减几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我要说的是小学一年数学下册《11减几》第一课时。

《11减几》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项内容,是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有关计算内容的延续,是进一步学习十几减几内容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非常重要,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11减几的探索及算理的建构过程,同时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能够进行11减几的口算,学会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减法算式。

难点:多种算法的体验;对11减几思维过程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学习中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我采用了(1)情景教学法,实践证明,情景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创设了十分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
快乐学习.
(2)自学指导法。

教学中以自学指导法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经历11减几的探索及算理的建构过程,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全课总结。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通过例1的学习,孩子已经理解了算理,熟悉了算法,例2、例3、例4的类型与例1差不多,可以说是对新知识的应用、深化和巩固。

因而,我大胆地把例2、例3、例4归列为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第一层: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师:很久没见到外婆了,小明特别想念她老人家.今天,小明要到外婆家玩!他还准备送5枝铅笔给妹妹。

看,他有几枝铅笔?(出示例1图:1捆1根)从11枝铅笔中拿出5枝,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出示:小明还剩几枝铅笔?)
开课时,设计了十分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以此引出有探索价值的数
学问题。

这样,整合了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来了.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直观操作,感悟算法。

师:刚才大家已经提出了”还剩几枝铅笔”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们打算怎么拿?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操作学具,小组合作,指名全班汇报。

抓住关键。

问:分小棒的过程中,为什么都要把1捆打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孩子们一定能联系实际,说清楚怎样从11枝铅笔中拿出5枝来。

这时候,他们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你把铅笔给我,我能拿给你看!这时候,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他们会乐不可支。

同时,以实物加强表象,使之能直观感受拿的方法。

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能发现有不同的拿法。

指名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强化他们的“打开一捆”这一动作。

因为这是以小棒作中介物,利用摆的过程,较形象地反映从十位退1作10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外化,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所在。

因而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操作时间,使之都有机会充分探索拿的方法,而后“为什么要把1捆打开”的设问,实际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动作的深刻内涵。

让他们明白,打开一捆,实际是把1个十变成10个1,为探索算理作好表象支持.
2、探索算理,内化思维。

师:我们通过操作学具,知道这11枝铅笔最后被分成了两部分:拿走5枝,剩下6枝.但是,学具,我们不便随身携带,许多题目,靠操作学具完成也非常麻烦。

那么,我们怎样用算式求还剩多少枝铅笔呢?
生:11-5
师:请大家回忆自己刚才拿的过程,把他用算式表示出来。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小结
这个过程,把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都“有话要说”,避免一边高淡阔论,一边默默无闻,小组讨论成了个人演讲的局面,同时每个人都摆了小棒,说了拿法,写了算式,再叙述一下对这些数字的理解,亲身经历11-5怎么得到6的全过程,也会加深对自己这种算法的理解。

倾听别人的发言,将使他有了更多方法的积累,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个性。

一句“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一方面体现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给学生留出比较、消化的空间,让他在体验中选取更优方法,尽快掌握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习惯不同,“破十减”(10-5+1=6)和连续减(11-1-4=6)这两种方法,可能会受到加法基础薄弱的同学偏爱,它好思考,容易想出来。

而“想加算减”是逆向思维,难度相对较大,但是理解了,熟练了,就能算得又对又快,还能用一
道加法算两道减法。

例题的编排,也成对地出现这种减法算式,因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去否定学生喜欢算法的优劣,而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倾向“想加算减”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要适时小结,把孩子们的算法有条理地罗列出来,这也是一个“反刍”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又一次理解消化常见的算法,掌握自己喜欢的算法。

3、及时应用小试牛刀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已经学会了11减几的计算方法。

下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1-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这一题与例1联系十分紧密,在5+6=11这个算式中,仅仅是换作减去另一个加数6而已。

是对学生所学新知的运用巩固,我想也是学生算法选择的一种无声诱导。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基本学会了新知识,如何把新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呢?刚才用实物演示,写出了算式,那么学生能否根据图式写算式并计算呢,于是我又创设了另一个生活情景。

师:小明到了外婆家,欢天喜地地来到池塘边玩。

快看,这是他给小鸭子拍的照片(出示例2图),谁能用数学知识介绍一下它内容?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写出哪些算式?
集体订正11-8 11-3 交流算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观察点不一定是教学需要的内容。

要求“用数学知识介绍”则牵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把他锁定在照片的数学信息上。

紧接着,让他们写算式,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要求。

孩子刚学过8加几,他们有可能写出8+3=11,3+8=11这有助于减法的计算,很好!也有可能写出8-3=5,说明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较宽泛,应予鼓励,但不予强调。

当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11-8与11-3上,这一图两式,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再次体验“想加算减”的优越性,自觉完善对算法的优化选择。

两个减法的差,学生有可能是根据实物图数出来的,因此,还是要强调算法的交流。

2、外婆家的葫芦今年喜获丰收,你看,这根藤蔓上挂了很多(出示例3图)请你根据图意,完成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例3与例2类型完全一样,我把它处理成学生自学。

3、例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这一例题,是由例1的实物操作加强表象——例2、例3的实物图加强表象——例4完全脱离实物、图形,利用表象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也是“相加算减”的再次强化,学生经过多次练习交流,已较熟悉算法,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如果正确率较高(达80—90%)就可以不再叙述算理,否则,还得继续强
化计算过程的交流以巩固算法。

4、情景作业
小明帮外婆采摘这些葫芦(再现例3图),他邀请大家一起来做写算式的比赛的游戏。

他准备一个一个地把这11个葫芦摘完,请你们来写11减几的算式,两分钟内,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这个设计,充分使用了教材上的现有资源,把他和课堂活动第3题:把11减几的口算卡片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有机地结合。

这“一个一个地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他可以按还剩多少个写出11-1;11-2……11-11,也可以按摘走多少个写出11-10、11-9……11-2,11-1,还可以照书上的样子成对地出现减法。

师:呵呵,真不错!都写了这么多。

仔细观察,他们的排列都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再次审视算式的规律,可培养他们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还能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有助于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喜欢数学是学生数学的前提,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教师在设计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好教学程序。

课尾设计,变“书本作业”为“情景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说课稿《十一减几》
中心小学吕冉
2012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