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 第1章 总论
亲脂性有机溶剂
- + - + ± + + - -
±:单糖:无水醇难溶;多糖;对醇60%以上难溶。蛋白质、酶;对水热水沉 淀;对醇60%以上沉淀。
(二)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1 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 以乙酰辅酶A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的 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
甲戊二羟酸 ( MVA)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焦磷酸异戊烯酯
甲戊二羟酸5-焦磷酸
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这一途径生成。
3 莽草酸途径 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由这一途径衍化生成。如由此途径 生成的苯丙氨酸,经脱氨及氧化反应等分别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苯 甲酸生物合成各种含C6-C3及C6-C1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如苯丙素类、木脂素 类、香豆素类等。 此途径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生成各种苯丙 素类化合物。现也被称为桂皮酸途径 。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 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 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 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 物活性或药效。
另外,一些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本身不具有生物活 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它们受采收、加工、 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次生产物,或 它们口服后经人体胃肠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 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 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 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为有效成分。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 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 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为了研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 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 (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在天然药物制剂的研制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6 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为了更好地控制天然药物的质量,在严格按照天然药物材 栽培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进行天然药物材栽培、生 产,以及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进 行天然药物制剂生产的同时,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天然药物化 学的检识反应、鉴别方法、各种色谱法以及各种波谱法对天然 药物材及其制剂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尽可能对其生产 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在天然药物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如果能确定其有效 成分,则应以其有效成分为指标,建立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 方法,以此来控制质量。如果其有效成分还不清楚时,可以采 用该主要化学成分或标志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进行。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1)天然药物化学在天然药物新药研制中的作 用 2)天然药物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天然药物 代用品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及天然药物有效成 分的提取方法
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本小节主要介绍各类成分的基本概念,了解天 然药物中一般都有那些类型的化学成分。重点掌 握各类成分的一般溶解性,为理解提取、分离一 般方法打基础。各类成分的详细内容在各论中具 体学习。
3 阐明天然药物复方配伍的原理
天然药物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与 它种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相互作用,也 可能存在着一种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与它种天然药物有效 成分之间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后 者常发生在天然药物方剂的煎煮或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 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 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
2 促进天然药物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如对于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与天然药物药性之间的 关系的探讨。研究发现,温热药附子、吴茱萸、细辛、 丁香等都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 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 一系列作用,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故推 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热性”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多肽:蛋白质为二十多种α-氨基酸通过肽键 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肽亦为。但二者分子量不 同 , 一 般 将 分 子 量 在 5×103 以 下 称 为 多 肽 , 而 介 于 5×103~1×107之间称为蛋白质。蛋白质在冷水中溶解且成胶 体,在热水、60%以上乙醇及其它有机溶剂中变性沉淀。 (3)酶:是有机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 用具有专属性,如特定的酶可催化水解特定的苷。酶的性质 和蛋白质相同。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 天然药物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 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 质、脂肪等。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 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 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天然药物的主要有效 成分。
8 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为一类分子较大、结构复 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可与蛋白质结合成难溶于 水的鞣酸蛋白。为亲水性物质。 9 植物色素:为植物中具有颜色的成分的总称。依溶 解性又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色素;前者主要指一些有颜 色的苷、花青素,后者主要包括叶绿素、胡罗卜素等 10 油脂和蜡:油脂为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脱水 结合形成的酯。主要在种子中。常温下为液体。蜡为高 级不饱和脂肪酸和一元醇生成的酯。主要在植物茎、叶 的表面。常温下为固体。均为亲脂性成)
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 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 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故抑菌活性较强,且药 材软化易切片。因此,认为黄芩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 煮的方法进行炮制。
5 改进药物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各类成分的性质在概念中只介绍极性,溶解性在后面以 列表形式介绍。 1 生物碱:为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的有 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游离生物碱 具亲脂性;生物碱盐具亲水性。 2 苷类:为一类经水解后可产生糖和非糖两部分的化合物。 非糖部分叫苷元。苷具亲水性,苷元具亲脂性。 3 挥发油:为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混溶的 油状液体的总称。具有香味或特殊气味的天然药物往往都含 有挥发油。挥发油具亲脂性。 以上三类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类型。
1)酚和醌类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只发生缩合 反应。乙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各种酚类化合 物。
CH3-CO-S-CoA
乙酰辅酶A
+
3
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 物。 2 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6 树脂:为植物组织中树脂道的分泌物。性脆,受热时 先软化而后变为液体,燃烧时发生浓烟并有明火。树脂 具亲脂性。按结构又分为树脂酸(主要为二萜酸、三萜 酸及其衍生物)、树脂醇(分子中具羟基)、树脂烃 (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类。 7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1)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构成蛋白质的 多为α-氨基酸。为亲水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4 阐明天然药物炮制的原理 研究重要天然药物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化, 将有助于阐明天然药物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 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天然药物炮制的内容。 如对于黄芩炮制的研究。黄芩有浸、烫、煮、蒸等炮制 方法。过去南方认为“黄芩有小毒,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 变绿去毒后,再切成饮片,叫淡黄芩”。而北方则认为 “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 以色黄为佳”。经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 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的酶水解成黄 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
天然药物化学
Nature Medicinal chemistry
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1、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性质: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 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 有效成分的学科。 2、天然药物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天然药物化学主要研究天 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其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 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第二节 天然药物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产 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 阐明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天然药物防治疾 病的原理 通过对天然药物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 天然药物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物物质,也为探索天然药 物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 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α-松油醇是 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其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 去甲麻黄碱;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天然药物中往往存在母核 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型的 成分,例如,天然药物人参中就含有20余种三萜皂苷 类成分,其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参中又有 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天然药物中成分的 复杂性及多种天然药物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天然药 物功效的多样性,是天然药物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 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生脉散为中医古典精方,古代医家用于抢救热伤元气, 脉微欲绝等危重病人。经研究,其三味药单用均不如复方。 以红参-麦冬-五味子(1:3:1.5)水煎,发现生成一种新 物质,经结构测定为5-羟甲基糠醛(5-HMF),该物质三 味药中只有五味子少量含有,药效试验表明5-HMF具有抗 心肌缺血作用,可代表生脉散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