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陈蕴茜推荐书单一、史学理论与经典(一)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2.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1《日常生活的结构》,三联书店1996。
4.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5.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
6.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8.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一、史学理论与经典(二)1.李宏图等编:《表象的历史》,上海三联2003年。
2.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杨念群:《新史学·卷1·感觉·图像·叙事》,中华书局2007 。
5.孙江:《新史学·卷2·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 。
6.黄兴涛:《新史学·卷3·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华书局2009 。
二、政治史1.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魏丕信:《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
6.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 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三、经济史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2.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何柄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
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8.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9.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顾琳:《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四、思想史(一)1.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四、思想史(二)1.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五、现代化与现代性(一)1.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
3.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汪民安:《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9.(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
《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
五、现代化与现代性(二)1.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
2.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
3.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六、后殖民主义1.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
3.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和欧洲中心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罗钢等:《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七、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1.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3。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2003。
4.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卜正民、施恩德:《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8.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八、语言与社会变迁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三联书店2 002.4.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1993年。
5.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上海,1983年。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1986年。
7.申晓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九、社会分层1.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2.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4。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姐妹们与陌生人》,见熊月之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黄绍伦:《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熊月之:《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200 3。
9.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o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o叶文心:《疏离的学院》,见《海外上海学》。
十、社会网络(一)1.林耀华:《金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庄孔韶:《银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0。
7.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8.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十、社会网络(二)1.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