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课程,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透过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
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季羡林爷爷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1.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
3.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读、轮读等方法,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尊重,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老师: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大学里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爷爷。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3.同学们,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季羡林爷爷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心深处了解他。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4.齐读课题,质疑。
过渡: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想更进一步了解季羡林老爷爷。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感知课文容。
1.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容?(3)母亲去世多年后,还常常出现在季爷爷的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2. 集体交流,解疑。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品思母之情,体会作者愧疚之心。
(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出示以下几句,。
出示句子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疚。
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
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
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
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
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
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再一起读这句话。
过渡: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逝世吗?当然不是,请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二: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利用音乐渲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引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永远也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来读读这部分。
男生接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女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全班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2.小结这节课的学习容。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
同时,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更让我们感动。
同学们,感动之余,你们心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后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师:是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
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
对母亲的怀念是人世间最真切最质朴的情感。
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花甲诗人,写下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美的诗篇——《游子吟》。
(出示《游子吟》,师生随着音乐深情吟诵。
)三、作业1.抄写文中描写对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有感情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那份思念之情。
然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季爷爷怀念的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二、品思国之情,体会作者爱国之心。
1.学生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学生交流后,师相机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指名读。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频来入梦”。
相机指导写“频”字。
)过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日记。
(自由读课文中的三则日记)3出示日记容。
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4.完成想象说话练习:因为季老想到,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正因为作者对有着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所以祖国母亲才会“频来入梦”。
而且这份思念时常萦绕在作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接读: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接读: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接读:11月28日日记师:读着这些语段,我们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声声叹息,难以入眠。
在这一个个无眠的夜里,他想起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当时的祖国贫穷落后,并遭到列强的凌辱,很多青年都怀抱着富国强国的梦想留学海外。
季羡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学习的虽然是文学,是语言学,但是他心中的爱国之情比谁都要强烈。
因为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他的心里,祖国是永远的家。
带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再次读读课文。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
三.品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分男女生读)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四、体会文章写法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浏览课文开篇、结尾,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拓展1.师: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季羡林老爷爷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则日记。
3.推荐课外读物。
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生身母亲板书设计:怀念母亲频来入梦祖国母亲教学反思:《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思母与爱国之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本节课,首先,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母亲频来入梦”来展开教学,围绕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慢慢走进作者的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母和思国情怀。
通过我的课,学生不仅情感上受到熏,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得到启示,例如,写作时可以通过摘录日记和其它文章的容来表达思想感情;文章首尾呼应更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作业中布置了仿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体现了读中感悟、以读促情的课程设计理念。
我着重指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我的引读下,在音乐的渲染下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感受作者的失母之痛,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课语文气味比较浓厚,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更加到位。
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学会到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在情感上一定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爱国的意识也一定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