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师: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放松放松心情。
(播放〈塞北的雪〉)写生字词师: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
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生:洁白的,就像鹅毛,像棉花,像飞絮生:纯洁的,像少女,像小孩生:活泼的,可以推雪人,打雪仗,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小孩子们还可以到雪地里捕鸟,非常的有趣。
读了之后,我好想看看真正的雪花。
师: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形容也非常贴切。
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二、作者介绍师:“鲁迅”,一个对同学们而言并不陌生的名字,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课前预习简要地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补充介绍?生2: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真不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深刻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涌上街头,为他送行。
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呢?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赫然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笔下雪的世界。
(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课文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 mú)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
请坐。
生:南方的雪强调的是南方雪的美艳,北方的雪强调的是旋转升腾,男生适合读刚强的,女生适合读柔美的。
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
四、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一共描绘了几幅雪景图?生(齐):两幅。
一幅是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朔方雪景图。
师:真是异口同声啊!(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师:“朔方”是什么地方?生1:北方。
师:文章描绘了北方雪景和江南雪景,这里体现了什么的转换?生2:地点的转换。
师:接下来,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第一小节,要读出柔美的味道来。
其他同学做一件事,划出这段话里的主句。
何为主句呢?主句就是可以支撑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
请拿起笔。
(一生读第一小节)师:你按照要求划出了这个小节的主句了吗?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师:你觉得,这个小节就是为了写暖国的雨吗?(其他学生摇头表示否认)生: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很好。
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第二小节的主句,看看哪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书,1分钟后交流)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子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他找的是一句总起句,对不对?不过呢,这个句子稍微长了些,我们为它瘦瘦身,把这个句子当中最关键的词语提取出来。
变成一句更简洁的话来。
生: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请同学们用这一节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朗读)生:是独自。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消逝。
师:消逝是什么意思?生:消耗,毁灭。
师:你的解释不是很准确,“消逝”在本文中是一个生词,查字典,是“消融”的意思(师板书),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关键词“消释”,但这个词还不能完整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这时候我们要使这个词变得胖一点,增加一些内容,通过扩句,使它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谁来试一试?生:孩子们塑的雪罗汉消融了。
师:可以吗?生齐:可以。
师:好,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提炼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的。
师:我们再来看看看看作者在江南雪景图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生3:写了“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写了草。
师:作者在描写花草的时候,抓住了花草的什么特点来写?生4:颜色!师:我们一起把描写颜色的词读一遍。
生(齐):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师:文章除了对植物的描写,还写了什么?生5:还写了动物。
“胡蝶确乎没有”,“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
师:“胡蝶”、“蜜蜂”真的有吗?生6:没有!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没有?生7:从“确乎没有”、“记不真切”、“仿佛”这些词可以看出来。
师:这种写法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当中,描绘“春草图”时这样写到:“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生8:虚写,也就是想象。
师:很好!同学们对于学过的知识记忆犹新,老师很佩服。
那么这幅图景中作者还写了其他内容吗?生9:还写了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
师:这里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孩子们在冬天的活动,你觉得写这个情景有什么作用呢?生10:孩子们在冬天玩得很开心,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生11:我觉得江南雪景图前面描绘花草时有色有声,有对实景的描绘,也有想象中的虚写,景物描写是静态描写(板书),而这里的塑雪罗汉又加上了动态描写(板书)。
师:这位同学的品读真的很到位,也很全面。
下面我们尝试着概括一下:江南雪景图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看?生1:江南的冬天是一种温润的美。
生2:应该是美艳、不能持久的。
师:你是指塑的雪罗汉很快就消释了,对吗?生2:嗯。
师:同学们可以回到文本中再找找。
生3:我觉得是“滋润美艳之至”。
师:这位同学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
那么这样一幅画,除了塑雪罗汉是在冬天做的事情,其他的情景像是冬天吗?生4:不像。
师:如果非得说是冬天,也是暖冬。
所以说,除了“滋润美艳”之外,这样的冬天还有什么特点?生5: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生机盎然的。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
下面我们集体来概括一下江南雪景图:江南雪景图是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的雪景图。
这样一幅声色和谐、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的江南雪景图美不美?生(齐):美。
师: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生1:柔美。
生2:优美。
师:很凝练,我们就用“优美”好不好?生(齐):好。
(板书:优美。
)师:下面我们齐读前三段,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超越上一次的朗读。
(生齐读1-3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一下朔方的雪景图中写了什么。
生1:写了雪的蓬勃。
师:文本中是怎样描绘的?谁来说?生2:“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生3:“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
”生4:“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师:同学们找得很全,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描写朔方的雪的关键词。
师生(齐):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奋飞,灿灿生光,旋转升腾。
(板书)师:那么朔方的雪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1:孤独的,没有南方的雪滋润。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孤独?生1:“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生2:我觉得朔方的雪还有一种旺盛、不可抑制的力量。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生2:“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这个比喻写出了朔方的雪蕴含着伟大的力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从文中归纳。
文中有现成答案,你们找到没有?(生摇头。
)师:同学们好像忽视了文章的开头。
生3:找到了!是“冰冷、坚硬、灿烂”。
(板书)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下。
(生齐读。
)师:“暖国”是哪里?生4:指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
师:江南属不属于暖国?生(齐):属于。
师:江南有没有雪?生(齐):有。
师:有雪。
可是先生却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也就是说“冰冷、坚硬、灿烂”指的是何处的雪?生(齐):朔方的雪。
师:这几个词在文中如何理解?生5:和江南温润的雪相比,朔方的雪是“冰冷”的;和江南在日光中渐渐消释的雪相比,朔方的雪是“坚硬”的、“灿烂”的,这和江南的雪是截然不同的。
师:很好,我们同学理解得非常好!刚才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了江南雪景图,叫“优美”,那么与此相对的朔方雪景图该如何概括呢?生1:刚毅之美。
师:用两个字。
生2:壮美!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板书:壮美。
)师: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下后三自然段,读出壮美之感。
(生齐读。
)师:这两幅雪景图,一幅是江南优美的雪景图,一幅是朔方壮美的雪景图,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生(齐):对比手法。
师:正是对比。
(板书:对比。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雪景,这里仅仅是在描绘雪景吗?生(齐):不是!生1:作者通过写雪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2:这是借景抒情,借描绘朔方雪悲壮的战斗来表现自己的斗争精神。
师:大家都说这里不仅是写雪景,那么,你能感受到这两幅雪景图背后深沉的情感吗?作者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屏显。
)思想家——感受情感之切思考:你能从这两幅雪景图中感受到作者更深沉的情感吗?生1:我觉得江南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深切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师:鲁迅的故乡在江南,他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江南的雪景,蕴含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生2:写这篇文章时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所以我觉得文章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联系背景深入理解《野草》创作时,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以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非常可贵!回忆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所以说作者在写江南的雪时所表达的更重要的情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这是一种炽热的追求。
(板书:炽热的追求。
)师:下面大家再说说作者写朔方的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1:朔方的雪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决定要义无反顾地战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志向。
师:什么志向?生1:要为全人类服务,要为全国人民的解放而战斗。
师:要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献身,你读出来了,很好。
生2:我觉得写朔方的雪是为了表现作者不懈的追求以及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就算别人不理解,他也依然要勇敢地与黑暗现实作斗争。
师:就是坚守那份孤独。
我们生在南方,对北方的雪只能从电视上看到,但是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幅画面:在空旷的原野上,你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的奇寒,你能感受到的只是旋风的呼啸,那里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灿灿生光,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冰冷,坚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