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无损检测控制程序

9无损检测控制程序

9.1无损检测控制程序9.1.1总则本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包括RT、UT、MT、PT)人员的资格,无损检测的工作程序,无损检测设备条件和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的无损检测工作9.1.2职责无损检测工作由质管部归口管理,其工作质量实行无损检测责任人负责制9.1.3损检测人员资格9.1.3.1从事无损检测(包括RT、UT、MT、PT)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参加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机构组织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才能担任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9.1.3.2无损检测报告的签发资格9.1.3.2.1无损检测报告必须两级签字方可发出。

9.1.3.2.2射线检测应有Ⅱ级射线检测资格人员初评并记录检测结果,无损检测责任人复评并签发射线检测报告。

9.1.3.2.3超声波、磁粉、渗透检测,应由各专业Ⅰ级以上(含Ⅰ级)资格人员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各专业Ⅱ级资格人员复查确认并签发检测报告。

9.1.3无损检测责任人应由同时取得RT、UTⅡ级,并有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9.1.4无损检测工艺9.1.4.1无损检测通用工艺由各相应专业的Ⅱ级人员编制(包括修订),经无损检测责任人校核,质保工程师审核后颁布执行。

9.1.4.2射线检测专用工艺由射线检测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人审核后实施。

9.1.5无损检测工作程序9.1.5.1无损检测的委托9.1.5.1.1原材料和焊接工艺评定试板的检测,探伤室分别根据检验员和焊接工艺员开出的“无损检测委托单”安排无损检测工作;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根据检验员开出的“无损检测委托单”安排工作。

9.1.5.1.2对“无损检测委托单”和待检工件的要求。

a) 射线检测①“无损检测委托单”上应有产品编号或生产令号,工件名称或产品图号和材质,规格、焊接方法、坡口形式和尺寸,焊缝编号,焊缝长度、探伤比例、焊工钢印号,以及验收标准等。

还应提供“检测部位示意图”②待检工件应经外观检查合格,工件上应有产品编号或工作令号,产品图号,焊缝编号,材料标记、焊工钢印、检验印记等各种标识和标记。

b) 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检测①“无损检测委托单”上应有产品编号、工件名称、材质和规格、焊接方法、坡口形式和尺寸,热处理状态和验收标准等,并应提供“检测部位示意图”②工件表面应打磨清理或加工,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要求并经外观检查合格9.1.5.2 探伤室负责人将“无损检测委托单”和“工艺过程卡”安排相应有资格人员按标准、工艺规定进行无损检测工作。

首先应对被检测部位进行检查,发现外观不符合检测要求时,应拒绝检测,退回上道工序处理。

9.1.5.3进行射线检测时,应按“射线检测通用工艺”。

“射线检测布片规则”和“专用工艺卡”进行布片摄片和暗室处理,并应画出“布片走位图”,底片上的标记应齐全,摆放正确,底片质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9.1.5.4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检测时,应按各相应的通用工艺进行。

9.1.5.5对进行局部射线和超声波检测的焊缝,应按《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JB/T1610、JB/T1613等技术标准和图样的规定执行。

9.1.5.6检测后若发现超标缺陷,评片人员(或其他检测人员)应对缺陷部位作出明显标记,填写“焊缝返修通知单”交检验员通知车间返修。

9.1.5.7无损检测结束后,应由本章9.3.2.2和9.3.2.3规定的相应资格人员签发无损检测报告。

对合格焊缝,在工艺流转卡上签字并签发‘合格通知单“,对其正确性负责,同时应将无损检测报告,射线检测底片、布片定位图和底片评定表及时送检察员审查。

9.1.6无损检测设备和条件9.1.6.1无损检测设备应能满足锅炉集箱制造的基本要求和公司现生产的需要,购置无损检测设备、仪器和器材,应事先征求无损检测责任人的意见。

9.1.6.2各种无损检测设备、仪器和器材应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定期检修和检查,以保持其完好状态,同时应专人保管,定期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9.1.6.3射线检测用的透照室、操作室,暗室和评片室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保持整齐、清洁9.1.6.4要完善射线检测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摄片时透照室门外应有警灯、警铃等报警装置。

室外摄片时应同志周围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并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

9.1.7无损检测资料管理9.1.7.1无损检测资料包括RT、UT、MT和PT报告,原始记录,射线检测“布片定位图“及射线检测底片等。

9.1.7.2无损检测资料应由探伤室在产品完工后按产品编号汇总整理,一台一档,经无损检测责任人审核,归入该台产品无损检测资料袋。

X底片和评片记录存在探伤室,其它资料汇入产品档案,存于产品档案室。

9.1.7.3射线检测底片需用软质纸隔开,直中排放,集中存放在干燥、通风的金属制品柜内。

9.1.7.4无损检测资料和射线检测底片保存期为七年。

期满后,如用户需要,经协商,可转交用户保管,否则可按公司规定予以销毁。

9.2暗室工作管理制度9.2.1总则本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暗室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暗室工作。

9.2.2暗室管理规定9.2.2.1非暗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暗室。

9.2.2.2工作前应先检查各种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水电供给是否正常。

门窗有无漏光,显影液温度是否在20±2℃范围内,显影液是否老化,液面高度是否合适。

9.2.2.3暗室中干室和湿室应该分开,已摄胶片暗盒和未摄胶片暗盒应分别放置,装卸片前应将暗盒表面和工作台面擦干,工作人员应洗手擦干。

9.2.2.4装片前要检查增感屏是否有划痕,斑点等,暗盒是否有损坏。

装卸片时胶片和增感屏应同时从暗盒中取出和装入,以防止胶片被增感屏擦伤和产生静电感光,拿胶片时工作人员不能直接触摸乳胶面,以免留下指纹,9.2.2.5显影时要掌握温度、时间、搅动三要素,显影时间掌握在5-8分钟,显影过程中应不断将显影夹上下移动,以便均匀显影和不产生气泡。

9.2.2.6显影结束,在停显液中停显30秒在再定影15分钟(一般为透时间的两倍),再用流动水清洗30分钟,经洗涤剂脱水后,即可自然干燥或烘干,定影结束后应及时发现不合格底片并通知摄片人员重新摄片。

9.2.2.7在暗室处理过程中应避免胶片长时间曝露在安全灯下,安全灯亮度要适当,以免产生底片灰雾。

9.2.2.8显定影液应按使用胶片推荐的配方配制,亦可使用“皇冠“牌显定影粉配制,配制后需静置24小时后方可使用。

9.2.2.9胶片应放在规定的干燥地方保存,不可在暗室或潮湿环境下存放。

9.2.2.10暗室内设备应保持完好状态,并经常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9.3 X射线底片评定管理制度9.3.1总则本标准规定了X射线角片评定的人员资格,底片质量,底片评定等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X射线的底片评定。

9.3.2员资格和基本要求。

9.3.2.1 X射线底片的评定,必须由取得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颁发的RTⅡ级无损检测人员担任。

9.3.2.2 底片评定人员的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400㎜,间距0.5㎜,高0.5㎜的一组印刷体字母,并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9.3.2.3 底片评定人员应熟悉所检工件的焊接工艺和焊接缺陷的几何形状,应能熟练掌握JB4730、GB3323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

9.3.3底片质量要求9.3.3.1每张射线底片上应有产品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中心标记、搭界标记、象质计、摄片日期,返修标记(必要时)等各种铅制识别标记。

9.3.3.2底片的象质指数清晰度、对比度、灰雾度、黑度以及“B标记印象应符合GB3323的要求。

9.3.3.3底片焊缝有效评定区不应有条纹、水渍、化学污斑、划痕、指纹、赃物、静电痕迹、黑点撕裂和因增感屏不好造成的影象等影响底片评定的伪缺陷。

9.3.3.4底片评定人员发现有不符合3.1、3.2和3.3条件要求的底片应提出重照。

9.3.4焊缝缺陷等级评定的要求。

9.3.4.1底片评定人员应根据GB3323焊缝缺陷等级评定的规定对焊缝质量和缺陷进行四定,定性、定位、定量和定级并应详细记录9.3.4.2底片评定应严格执行初复评制度。

初评人员对底片质量的评定负责并对焊缝质量和缺陷情况作出初步平定,填写各种原始记录。

复评人员对初评人员的评定结果进行复核,并对底片评定结果的正确性负责,复评人员应及时开出返修单或合格通知单和出具射线检测报告。

9.3.5一个工作令号的产品无损检测完毕,复评人员应按“无损检测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整理全部检测资料并归档。

9.4无损检测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9.4.1总则本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记录和报告的收集、整理、签发和归档保存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无损检测记录和报告的管理工作,9.4.2无损检测记录、报告的收集整理9.4.2.1射线检测的各种原始记录待一个工作令号的产品射线检测结束,评片人员应将所有委托单,原始记录,布片图,底片评定表,返修通知单(有返修时)和合格通知单汇总后送无损检测责任人复查并出射线检测报告。

9.4.2.2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结束后,检测人员应及时将原始记录、检测部位图和报告送无损检测责任人复查。

9.4.3各种无损检测原始记录及报告必须字迹端正,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9.4.4各种无损检测记录和报告由无损检测责任人根据归档要求分别送质管部出产品质量证明书和探伤室自行存档。

9.4.5探伤室存档的射线底片和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应按产品编号统一归档,并编号,登记9.4.6无损检测的记录、报告和射线底片应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底片必须用软质纸隔开并直立排放,保存期为七年。

9.5无损检测设备管理制度9.5.1总则本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无损检测设备的管理9.5.2无损检测的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9.5.2.1本公司无损检测的主要设备有:射线探伤机、超声波探伤仪和磁粉探伤仪9.5.2.2辅助设备有:底片烘干箱、黑白密度计、观片灯等9.5.3无损检测设备的管理9.5.3.1无损检测设备由质管部管理,探伤室协助。

维修,保养按“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检测设备的检定由计量室按“计量管理制度”执行。

9.5.3.2无损检测设备的购置应事先征求无损检测责任人同意。

9.5.3.3无损检测主要设备应由相应资格Ⅱ级人员编制“仪器操作规程”9.5.3.4无损检测主要设备的操作,必须由取得相应资格Ⅰ级及以上人员按“仪器操作规程”执行,未取得资格的人员操作应在持证人员指导下进行。

9.5.3.5无损检测设备应定期通电检查,在空气潮湿时,应经常通电驱赶潮气,以保持设备在完好状态下。

9.5.3.6无损检测设备应由专业的无损检测维修部门进行检修,设备修理完毕,需经试机并由无损检测责任人确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