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概念题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答: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
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含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户(即农民家庭)。
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也就是由企业、个人和农户这三类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
还有两类微观基础值得注意:一是政府,二是境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
后者在经济开放条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制度答: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企业答:企业是一种生产性组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供给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活动,必须大量地从要素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从而又是生产要素最大的购买主体。
企业对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大量的生产要素的购买在整个社会所有交换活动中的比重占有支配性地位,进而决定了企业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现代企业制度答: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两个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①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发生彻底分离,产生了职业化的“支薪管理人员”,即企业的经理阶层;②资本社会化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管理层级制”,即企业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在企业的高、中层级的决策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①现代企业拥有由出资者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
②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③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④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⑤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5.法人治理结构答:法人治理结构指的是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为解决代理问题而设计的制度安排。
其实质是解决所有权对控制权的制衡和配置问题,目的是提高公司运作绩效。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委托人如何有效地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的问题。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三个层次: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从而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②公司外部治理市场。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主要是指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三大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经理人产生激励约束作用。
③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国家及政府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约束。
6.内部人控制问题答:内部人控制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公司内部人员脱离了出资者的所有权约束;二是公司的控制权不能有效地转移,即难以通过证券市场形成对代理权的竞争和接管。
内部人控制问题既是国有产权模糊或缺位的直接结果,又是公司法人治理失效的直接表现,扭曲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既定目标。
7.个人经济行为答:个人经济行为指个人根据现有的经济资源(如可以用于劳动的时间、各种收入、既有资产等)合理地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从而使自己的需要最终得到最大的满足或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个人经济行为实质上是对自身经济资源重新选择组合,其方法是与他人交换。
个人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行为、储蓄与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
个人的经济行为均是某种合理选择的结果。
个人在作出经济行为选择时,必然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的制约,个人仅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选择。
根据微观基础的逐利性特征,个人总是企图在现有的可选择范围内找到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最优组合。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作为基本承包单位,独立自主地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生产经营,并有权获得超过承包基数之外的所有经营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户再次成为了独立的农业经济主体,同时也确立了农户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微观基础地位。
实践证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富有效率的制度,它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9.农业规模经济答:农业规模经济指农业企业(农户)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方式。
农业规模经济是解决农户生产方式低效率的必由之路,而集中生产、农业产业化又是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前提。
当前解决农业规模经济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极度分散经营的问题。
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答: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
(1)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财产权利隶属于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
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就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微观基础的形成。
当然,对主体的界定必须是明确的。
(2)从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逐利性上讲,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构成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使经济主体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并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从而使经济主体拥有了对自己某种利益相对准确的预期,进而才有可能为了自己利益做出最优的、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也就是说,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的界定是微观基础逐利性的前提,因为逐利性是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所以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界定又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决定性前提。
(3)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在市场经济中,法律以各种形式普遍确立了个人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某项产权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法律的保护下,就该项产权平等地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交换,并可以对自己享有的产权自主地进行符合自己意思的处分。
2.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答: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产权变革”的改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冗员问题。
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源于“企业办社会”“企业办保障”的体制性积淀。
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减员增效”“减员转制”的问题。
若不能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既难以实质性地解决企业的负担,也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公司内部人员脱离了出资者的所有权约束,二是公司的控制权不能有效地转移,即难以通过证券市场形成对代理权的竞争和接管。
内部人控制问题既是国有产权模糊或缺位的直接结果,又是公司法人治理失效的直接表现,从而扭曲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既定目标。
(3)布局与结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布局上仍然存在战线长、主业多、分布广的问题。
不仅在垄断行业,甚至在竞争性行业,如家电、汽车、机械等制造行业中,国有企业仍占主导或规模优势地位。
这对发挥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活力是有不利影响的。
(4)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结构与治理问题。
在这类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国有独资和行政性垄断带来的诸如效率低、透明度低等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中,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股权多元化,使其在治理与效率上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相当部分的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集团以股权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化改制仍然是不彻底的,其行政性垄断和行政性管制的色彩还比较浓厚。
上述问题既有国有企业传统体制在改革进程中的延续,也有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要通过对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使这些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3.试分析个人消费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答:个人消费行为是指个人作为消费者在评价、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作出选择并实际行动的过程。
个人消费行为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要件:一是个人有消费的欲望或需要,二是个人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第一个要件实质上是说没有消费需要就不可能产生消费行为。
第二个要件实质上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的支付能力,也就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