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 复习笔记
一、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即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运作机理,是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

它通过一系列规则,为各经济行为主体构建了制度框架或行为空间,其具体运行过程表现为借助于经济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①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政治经济学中,二者同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

②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1.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含义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用途之间分配各种有限资源,使这些资源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2)经济运行中配置的资源的分类
这里所说的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一切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海洋、气候、环境等资源)和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资源)。

在经济学中往往把最基本的资源表述为劳动、
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

2.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机制
(1)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表明了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在经济生活中,稀缺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经济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

(2)经济机制的定义及其分类
经济机制又称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也被称之为经济机制的“DIM”分析法。

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反映的是经济运行中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现代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3.现代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1)市场配置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方式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和竞争等经济机制)发挥作用,使社会资源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资源配置方式。

进行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其基本的资源占有关系特征是:资源基本归具有明晰产权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组成的法人所有;各经济主体都是独立、平等的,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可以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进出市场,自由地开展竞争与合作,同时承担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2)计划配置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
作为配置资源方式的计划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调解中心通过过去形成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对将来经济发展做出的预测,预先确定比例,并在此基础上附加上计划者的偏好,有意识地对社会资源进行统一、强制性地安排和调节,以避免可能的经济混乱和波动,以有利于
实现社会共同目标。

计划调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主要指计划当局用计划手段对经济的干预,后者还包括国家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3)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方式和混合经济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通常采用的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方式,即在以价格机制为主进行市场配置的基础上,辅之以计划指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反映到经济体制上也被称为混合经济。

这种“国家之权威与私人策动力量互相合作”的混合经济,其基本的资源占有关系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市场和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市场主要作用于家庭、企业及个人等微观领域,他们能解决且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计划调节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领域,目的在于解决市场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道路,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原因
①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第一,从理论上讲,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也毫无例外地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从政治背景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可能进行的干预和侵略,加强国防力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的首位。

第三,承受过一百多年殖民地、半殖民地屈辱的中国人,从领导人到普通群众,普遍怀
有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

第四,任何制度变迁都存在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

②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
第一,组织结构上的条块分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第二,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与政企关系危机的矛盾。

第三,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与劳动效率损失的矛盾。

第四,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与经济失衡的矛盾。

第五,“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与生产力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中国依然存在着商品经济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原因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原因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除了必须具备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前提,即社会分工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产者之间在产权和经营活动上的独立性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两个重要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整个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这些条件都内在地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之中,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生。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根本原因
从社会资源配置过程来看,在资源稀缺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必然要求资源的有偿使用,要求资源能够按照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来加以分配和调节,要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这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根本原因。

(3)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原因
当前,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将市场和计划两大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发展生产力
(4)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原因
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大资源,就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①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
过去人们人为地将计划和市场“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次范畴,并将二者加以对立,所以造成了许多理论上的纷争。

事实上,资本主义在搞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在搞计划的同时也在改革中引入了市场。

两者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对计划配置的认识
原来认为只有指令性计划一种形式,后来对指导性计划这种计划配置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这种认识上的转变相一致,国家对国有企业逐步放权让利,使企业逐步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③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认识
原来只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后来逐步认识到它积极的一面;原来只提“市场调节”,只承认它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辅助手段,后来提“市场经济”,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经济运行体制。

同这种观念上的这种转变相一致,在实践中,逐步缩小甚至取消指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