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讲述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讲述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 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 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 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 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 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凡属传 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 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继其父班彪 从事《史记后传》写作,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 狱。弟超上书力辩,得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 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二 十馀年,修成《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 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形式,并开创 了 “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善作辞赋,有 《两都赋》等。又曾编撰《白虎通义》,记录章 帝建初四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永元元年 (公元89年)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 后宪因擅权被杀,遭牵连,死于狱中。所著后人 辑有《班兰台集》。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 和《吴越春秋》相同,区别在于,《越绝书》各 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 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 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这两部历史散 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
第二节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 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 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 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 的浪漫色彩。这主要来源于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 和民间故事。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几位主要人 物都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东汉碑文和秦代刻石铭文有渊源关系,但东 汉碑文不像秦刻石铭文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 有清丽之作。 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郭 有道碑》和《陈太丘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 历来受人称道。其文学价值在于从人物鉴赏的角 度撰写碑文。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 的游记,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27-96?) 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别具一格。创作 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 出辨别真伪的标准, 从开始的《逢遇》篇到《物势》篇共14篇, 围绕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 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 极关怀。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 增”、《论死》、《订鬼》诸篇。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 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对比、主客问答、划分畛 域、逐次铺叙展开等)。同时其创新在于: 1、突破了 “劝百讽一”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 通篇是讽喻、诱导。 2、详略有致,别具匠心。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局 部细描。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契合无间, 并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两都赋》在按空间方位铺陈时,用回环往复的笔 法,第一次:外内,内外;第二次:内外
《史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汉之际的战将和 谋士。《汉书》最出色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 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史记》除《世家》外基本以写单人为主;《汉 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庭的历史,以家庭的 兴衰显社会变迁。 《史记》悲剧色彩浓郁,《汉书》悲剧人物数 量不如《史记》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 苏武的传记悲剧气氛很重。
在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作品中,较具特色的 作品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鲁灵光殿赋》前一板块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 后一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两者之间贯穿灵 异怪诞之气。
第二节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纪实性述行赋产生于西汉末,作者皆为作家兼 史学家,有漫游经历,且所游地有丰富的历史文 化积淀。述行赋所载地域连续密集、感情相对集 中和文章有各自投射焦点的特点。 从性质分,衰世汉治乱,乱世叹兴亡,治世叹 存没。 刘歆的《遂初赋》是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关注社会治乱。 班彪《北征赋》乱世叹兴亡。 班昭《东征赋》是则探讨“身既没而名存”。
翠鸟诗
庭陬(zōu)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 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 作为一个整体 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 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其基本内容。 在中国古代具有普 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 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 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明月何 皎皎》)
《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 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 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文不摹 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 新精神。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 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也有许多局限。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 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 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 时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 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求宦失败者,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 口之欲,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话语虽达观, 深层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 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东汉文 人诗多数独立成篇,还有一些附在赋的结 尾,作为赋的一部分而保存到今天。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 史》,写西汉缇萦救父 事。 班固的《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 言诗,原当系于赋尾。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其诗 都以叙事为主。 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 文人,并且取得重要成就。他 的《同声歌》是 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 具一格。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中,《汉书》和《吴越春秋》在 历史散文中有很高文学成就;政论散文以 《论衡》和《潜夫论》为代表。游记与碑 文等新形式也开始出现。
第一节 《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与《史记》并称。 《史记》最精彩篇章是 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 物传记,而《汉书》的精 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 物的生动记叙。
蔡邕的《述行赋》亦是叹治乱的作品,其感情 波动由弱到强。 班固的《通幽志》和张衡的《思玄赋》很大程度 地推动了抒情小赋的勃兴。 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了抒情小赋的诞生。其 艺术魅力在于“真”。 东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弥衡的《鹦 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东汉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在不时出现出隐逸 倾向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现实,关心时政民生。
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 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 对唱的形式出现, 二人各申己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 为激烈。
疾邪诗之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 写照。 蔡邕因议朝政得罪,几被杀害。后与家属髡钳徙 朔方,其仇家又沿途使人行刺,幸得善人保护, 得免于死。后“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 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同声歌
张衡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 思为宛篛(ruò ,“箬竹”)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 帱(帐子),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dī,皮鞋)芬以清香。重户结金扃, 高下华灯光。 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北朝民歌《折杨柳辞》: “腹中愁不乐,愿为郎马鞭。 出入环郎臂,蹀座郎膝边。”
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 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得《离骚》之神韵, 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 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 诗成熟的标志。这三首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 中和之美。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 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 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 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 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 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见志诗之二》)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反复申诉建功扬名的理想和愿 望。
之四·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