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

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

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

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

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

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

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

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

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

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

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

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

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

物种是进化单位。

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

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形成主要被接受的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物种形成学说中,地理对物种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使种群分离开,从而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在物种的形成中,隔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物种形成必不可少的,使种群间的基因库不能相互交流。

根据物种形成所需的时间和中间阶段的有无,可分为渐变式特种形成和量子式物种形成;渐变式物种形成方式是通过群体变异形成的,通过各种处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促使种群间遗传差异增长,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各新种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种形式新物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无数代的演化,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量子式物种形成方式主要在植物界中,就是远缘杂交通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异源多倍体新物种,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产生的,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但人为的影响同样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它也是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

环境引起生物变异,但有些生物变异可以遗传,有些生物变异不可以遗传,生物的变异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根本该变异性状是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就是是否适应环境。

杂交育种是培育品种的一个重要方法,所得的品种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性状,表现为器官发达、产量增加、抗性增强等,我们称之为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不稳定性,很多杂交品种在杂种二代就没有任何优势性状可言。

杂种优势之所以不能稳定遗传就在于它的优势性状与自然环境是不协调的,自然环境会诱导它自身的遗传物质系统重新组织,导致优势性状消失。

生物的变异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不在于是否发生在DNA分子水平,即使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发生在DNA分子水平,相应的性状只要不与环境相协调,也会由于自然环境的诱导作用而使相应的基因发生沉默,从而使变异性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某一物种迁移到某一寒冷的环境中后,该物种的抗寒机制会得到加强,同时表现出相应的抗寒特征,该物种长期生存在寒冷的环境中,相应的抗寒特征就可以遗传,也可以说物种的抗寒特征与环境的寒冷是相协调、相统一的。

非DNA分子水平的生物变异只要与环境相协调,也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

物种的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某一变异性状在这一段时期内具有遗传性,在另外一段时期内由于环境发生变化就不能遗传了。

类人猿在进化成人类之前,生有长长的尾巴,厚厚的体毛,巨大牙齿,这些性状都与其当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故而能够代代相传,具有遗传性。

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性状与新的生存环境不协调,就会在新环境的诱导下发生变异,这些本来具有遗传性的性状就不再具有遗传性了。

生物性状的遗传讲的是不变,变异讲的是变化,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任何一种性状都可能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故没有绝对的遗传。

前面讲的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同样也会引起生物进化。

当今人类社会的活动对生物进化起着越来越强烈的干涉作用,人类通过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会影响或改造生物,使物种进化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环境中,其进化的方向、时程、决定因素都是无法分辨和预测的。

虽然自然选择学说强调了物种进化过程中是由自然选择控制,但作为活的生命形式,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有维持一定秩序,它除了对自然的选择压力消极承受外,还有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以环境引起生物变异,变异经过不断的积累、变化,从而使新物种的形成,最终促使生物的进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