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
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答:(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少年行唐·王维唐·李白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两首《少年行》,皆以寥寥数语勾勒少年形象,请说说两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答:(2)两首《少年行》不仅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而且吟咏的笔法也有异,请结合诗歌谈谈两诗是如何来塑造少年形象的。
答:答案:(1)王维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
李白在诗中塑造了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
(2)王维的《少年行》围绕“英雄”做文章,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李白的《少年行》不是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而是将他置身于春光明媚的背景中,紧扣其豪放不羁的个性下笔,既绘其貌,又摹其声,更传其神。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请根据这一评论,重点赏析这首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200字左右)答:答案: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选取了最能表现鹿柴山林景象的两个细节来刻画景物特征。
前两句写空山人语,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愈见空山之寂;后两句写深林夕照,突出了它的清幽,充满着恬静和空灵的诗趣。
夕阳的火红与青苔的绿色,色彩鲜明,相映成趣。
诗中形象具体,把鹿柴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如鸣耳际,如在眼前。
这不是一般的画,而是“有声画”,显示出王维画家的才能。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村落。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③雉雊(gòu):野鸡啼。
④《式微》:式,发语词。
微,衰落。
式微:天将暮。
《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①.诗中描绘了田家晚归的祥和图景,请解说诗的立意。
答:②.试从语言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特点。
答:③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答:④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答:答案:①.这是一幅田家晚归图,安恬而祥和。
整个画面围绕一个“归”字展开。
“闲逸”的晚归氛围,不禁唤起诗人回归的意识。
诗人描绘田家晚归,也是描绘他心灵的回归。
②.诗的语言朴实而自然。
全诗全用白描,不事雕琢。
诗中的“斜光”“墟落”“穷巷”“牛羊”“野老”“牧童”“柴扉”“雉雊”“麦苗”“眠蚕”“桑叶”“田夫”……一连串农村常见词语所表达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清新而纯朴的和谐意境。
③“归”字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④《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答:(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答:答案:(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2)尾联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
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王维运用此典故来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的政绩,碌碌无为。
联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答案:(1)①天色已晚。
②下起细雨。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答: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湖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答案:(1)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10.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答案: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②“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①,王孙自可留②。
注:①随意:任意。
歇:消逝。
②《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1)填空:从内容看,这首诗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诗。
(2)简答: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3)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简要分析这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4)简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答:答案:(1)山水诗(2)首联不仅交待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雨后),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
(3)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方面体现了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4)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静、情怀高洁的生活志趣。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分)答:(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3 分)答:答案:(1)有道理。
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
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