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

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

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

《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

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

《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

”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

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

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

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

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这些诗作,“融合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有晶莹剔透之感 ”③
,也正是这种简单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孟浩然自然、平淡的艺术个性。

相对于孟浩然而言,王维的心迹、思想复杂多了。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

王维生长在一个崇佛的家庭,其母崔氏虔诚奉佛,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催氏,师仕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佛教对王维的宗教信仰和后来的隐居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开元九年(721)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十余年几乎是在平淡中度过,后来,随着张九龄的失势,王维离开了官场。

这次挫折,使王维加深了对官场的了解,认识到其中的倾轧险恶。

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在其诗中可见一斑,“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自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间,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于是,王维走向了隐匿,走向了对于禅的追求。

以一种山水诗的形式去反映,折射心中的感悟,从山水诗、佛教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超脱。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写的正是晚年的王维在厌恶官场之后,在山水中寻找心灵寄托。

在浅显平白易懂的叙述中道出自己的禅趣,静谧闲适的意境更是透露出作者的禅意。

“他有积极用士的一面,可也吸取禅学无可无不可的处世哲学,及进退无往而不适意的老庄精神。

他借取禅宗不脱离‘有’而言‘无’的理论,尽管他认为一切终空无,力求心地寂静去尘欲,却仍然正视现实。

”④王维写山水,与孟浩然自然本色,清新伤感不同,是参透人生世相后对自然本真、本相的有意回归,是沧桑历尽后对自然的会心会意。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⑤王维、孟浩然山水诗均善造境,但是,王维善造“无我之境”,孟浩然善造“有我之境”。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使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遗世独立、忘却自我、以物观物、随缘任运的观照方式。

他的山水诗,摹写自然,常常是天人合一、物我浑融。

忘却了自我,消融了自我,自我转变成了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一切不系于心,无牵无挂,一心只对山水作静穆的观照,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宁心静性地体悟山水的真谛。

《韵语阳北》评价王维:“诗合国风公平之能,画关山水子华之至。

加以心融物外,道契玄微……
岂他人之可并哉。

”(②
下P593)此言王维之诗不管是静观万象,还是动态直击,都营构了一个封闭
自足、与俗隔绝、天人合一、物我神会的艺术世界。

《后山诗话》有言:“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
而才短,如造内法洒手而无材料尔。

”(②
下P309),此言孟浩然品味、悟性虽高,但才华、识见有限。

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说得更清楚:“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王维多才多艺,他以画家和诗人的身份,为山水画奠定了“画中有诗”的传统,又以诗人和画家的身份,为山水诗创设了“诗中有画”的典范。

王维又精通音律,佛学造诣颇深。

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片化机,可谓众妙兼备,气象万千。

呈现风格多样化的特点、相比之下,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简淡而单一。

总之,孟浩然的诗多朴素、疏淡,易本色,诗歌淡远高妙。

王维受官场的濡染,山水诗中表现了对现实的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参考文献
①《二十五史.旧唐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083
②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下)631.
③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中)49
④邓安生《王维诗选译》【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前言6.
⑤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