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静脉血栓形成.ppt

门静脉血栓形成.pp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硬化 PVT
✓ 原因:VIII因子(促凝因子)升高与蛋白C(抗凝因子)下 降
✓ 危险因素: 门静脉血流速度减低 先天性血栓倾向 进展期肝病(肝功能Child-Pugh C级) 门静脉高压并发症 既往内镜下注射硬化剂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
✓ 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或脾静脉的血栓。
✓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 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 原因。
✓ 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 ✓ 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危险因素
害的患者来说,应检测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5-0.8IU/ml。 (A1)口服华法林用于长期抗凝治疗,INR应维持在2-3.(B1) ✓ 治疗6-12个月时,应行CT评估门静脉再通情况(B1) ✓ 门静脉未通的患者应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A1) ✓ 如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或胆管异常,应行磁共振胆管成像明确门脉 胆管病的可能(B2)
✓ 预后:门静脉需在6个月内再通,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再通 时间可延长至12个月。未再通者半数以上可发生食管胃静脉 曲张。
急性PVT(非肝硬化、非肿瘤)
腹痛及全身炎症和(或)促凝因素
告知放射科医生怀疑急性PVT后,平扫+增强CT确诊
筛查全身及局部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如有血栓静脉炎,加用抗生素;治疗病因 充分抗凝后,剧烈腹痛仍持续存在 器官衰竭 直肠出血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 1、使用普通肝素时,应检测APTT,以调整用药剂量。治疗 剂量时,APTT应较正常值延长1.5-2.5。(C2)由于肝硬化 患者的APTT常较正常值高,因此普通肝素的用量常未达到 治疗剂量,不推荐普通肝素用于肝硬化患者。
✓ 2、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可固定用药剂量或根据体重调整剂 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肝硬化患者中,抗Xa因子活性并未 反应实际的抗凝水平。对于肥胖、肾功能不全以及妊娠期的 患者,应严格监测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C2)
✓ 如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或胆管异常,应行磁共振胆管成像,明确门 脉胆管病的可能(B2)
✓ 根据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指南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B1)
✓ 充分预防胃肠道出血后,应考虑如下治疗: A、参照相关指南,治疗EHPVO的危险因素(B1) B、如有强烈的促凝因素、肠道缺血病史或随访期间再发血栓,应长 期抗凝治疗(B1) C、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应长期抗凝治疗。
✓ 任何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状、脾亢、腹痛或胆管疾病的患者均应 考虑筛查EHPVO(A1)
✓ 骨髓增殖性肿瘤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应考虑筛查EHPVO (B2)
✓ 多普勒超声为EHPVO的首选诊断方法。需CT进一步证实诊断, 并通过CT评估阻塞范围(A1)
✓ 如患者肝功异常、存在慢性肝病、肝脏形态异常或肝硬度异常, 应注意排除肝硬化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可能(C1)
考虑长期抗凝治疗(C2) ✓ PVT再通后,应考虑延长抗凝治疗数月,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
需延长抗凝治疗直至肝移植(B2) ✓ 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如抗凝治疗未能控制PVT蔓延,可考虑
转行TIPS(B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局部危险因素
✓ 腹部肿瘤 ✓ 局部炎症性疾病:新生儿脐炎,脐静脉导管插入术
憩室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 十二指肠溃疡、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结核性淋巴结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 门静脉系统损伤:脾切除、结肠切除、胃切除、胆囊切除 肝移植、腹部外伤 、门体分流术、TIPS ✓ 硬化:保留肝功能的促发因素(脾切除术,门体分流术, TIPS失效,血栓形成倾向) 没有明显促发因素的进展期肝病
✓ 一旦患者诊断为PVT,应寻找局部危险因素,如腹腔感染以及腹部 恶性肿瘤(A1)
✓ 易栓症筛查应包括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凝血因子V Leiden 突变、凝血因子II G20210A突变以及抗磷脂抗体。如抗磷脂抗体 阳性,需在12周后复查。(A1)
✓ 外周血细胞数量正常的PVT患者中,需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 以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A1)如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则 应筛查钙网织蛋白基因突变。如这两项均为阴性,则应行骨髓活检。 请血液科会诊。(B2)
✓ 治疗PVT的危险因素。(B1)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应行长期抗凝治疗。(B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急性PVT(非肝硬化、非肿瘤)
✓ 定义: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支内新近形成的血 栓,范围可延伸至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栓塞可为完全性或 不完全性。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外门静脉阻塞(EHPVO,非肝硬化、 非肿瘤)
✓ 定义:急性PVT发生后,如门静脉未及时再通,则门静脉腔 结构逐渐发生破坏,形成广泛的侧枝循环代偿,这个过程称 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最终在急性血栓后数月内门静脉结构消 失,形成广泛的海绵样血管瘤,既往常用慢性PVT描述,但 不如海绵样变准确。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除了血栓形成外是 否有其他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


与外科专家商讨开腹手术 密切监测病情 香豆素类抗凝药6个月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 所有腹痛患者均应考虑门静脉阻塞的可能(A1) ✓ 多普勒超声为急性PVT的首选诊断方法。需CT进一步证实诊断,
✓ 3、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时,应检测INR,以调整用药剂量。 治疗剂量时,INR应为2-3。INR并未反映实际的抗凝水平。 (C2)
✓ 4、抗凝治疗前,应充分衡量风险及获益。抗凝治疗的风险 主要来源于食管静脉曲张以及严重血小板减少。(C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Laurie D. D. et al. Hepatology. 2009; 49(5): 1729–1764.
✓ 一旦患者诊断为PVT,应检测潜在的局部或全身促凝危险因素。如 患者已存在一项危险因素,仍需继续筛查其他危险因素。(A1)
✓ 危险因素的筛查应疫性疾病。(A1)
危险因素 遗传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 口服避孕药 妊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 其他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PVT(%) 35 19 21 16 44 0 0
未记录 2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并通过CT评估血栓范围(A1) ✓ 排除肝硬化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可能(C1) ✓ 如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直肠出血、中-大量腹水或多器官
功能衰竭,应考虑肠道坏死。密切监测病情恶化的体征(B1) ✓ 如无抗凝禁忌症,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6个月以上(A1) ✓ 低分子肝素为首选抗凝药物,对于超重、妊娠期以及肾脏功能损
✓ 治疗:预防血栓的延伸与复发:抗凝治疗
预防并发症 β受体阻滞剂
硬化疗法
内镜下套扎术
外科手术
TIPS
肝外门静脉阻塞(非肝硬化、非肿瘤)
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 预防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出血事件
持续的、强烈的促凝状态
有 长期抗凝
无 肠缺血病史


长期抗凝
监测;纳入 RC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硬化 PVT
✓ 所有肝移植候选者应评估门静脉的通畅性(B2) ✓ 常用CT及MRI评估PVT范围(A1) ✓ 肝细胞癌患者中,应用增强超声/CT/MRI或血栓活检以排除门静
脉癌栓(A1) ✓ 对肝硬化伴有PVT患者进行遗传性促凝危险因素筛查(B2) ✓ 抗凝治疗前,务必充分预防胃肠道出血的风险(A1) ✓ 抗凝药物需维持治疗剂量至少6个月(B1) ✓ 对于伴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既往肠缺血或等待肝移植的患者,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队列研 究
Riva N et al.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15, 13(6): 1019-1027.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Sharma A M, et al. Vascular Medicine, 2016, 21(1): 61-69.
✓ 治疗: 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
(开始前β受体阻滞剂和内镜下圈胶套扎术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TIPS治疗也可用于PVT,甚至伴部分门静脉海绵样变者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