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Mega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1.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①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四个画面。

②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有什么作用?
“愁”字既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又为下文写送别作铺垫。

3.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
2
贴切动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4.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感。

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展现的画面。

(50字左右)
山路蜿蜒曲折,大雪纷飞,几番回转就看不见你的踪影了;但我还伫立在那里凝望着,山路上早已空无一人,只有马行走过留下的足迹。

6.诗歌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
3
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酬乐天(以诗相答)
②长精神(增长,振作)
2.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4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中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向秀和王质。

③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3.本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4.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说明。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怀念好友。

“烂柯人”指王质上山砍柴,观童子下棋,棋局
5
6
终了,手中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已过百年。

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 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6.颈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7.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
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
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 “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7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直(同“值”,价钱。


2.试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进行赏析。

诗人准确把握住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把这种心理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说说你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中读到了什么?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而且扩展了反
8
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

4.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 “驾炭车”“辗冰辙”,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凸现卖炭翁的艰难不易,反衬统治者的凶残与毫无人性。

5.有人说,这首诗没有像《新乐府》中有些诗篇那样
“卒彰显其志”,是一种败笔,你认为呢?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首诗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
然而止,显得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9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①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②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③诗中的“钱塘湖”是指杭州西湖。

2.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10
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新燕、早莺
3.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

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

写法:对偶、拟人。

写出了初春早莺春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1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
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

6.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