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大智慧——班主任与学生对策——随着中国的全面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面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新挑战和冲击,仅遵从“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已远远适应不了当前的校园教育。
如何应对目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从而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是每位班主任面临的重大挑战。
就现在初中阶段学生与前几年的学生相比较,我认为就心理特点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二、意志力不坚强,懒散。
三、学习心理不成熟,婴儿式学习方式。
四、学生之间差别大,两极分化严重。
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弱点,实践管理中发现仅凭一周的一节班会和学校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很难达到长期的教育效应。
“细节决定成败”,在班级管理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细微工作着手。
因此,我采取“持久战”的管理方式,从日常小事做起,通过长期坚持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下面谈谈自己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励志+目标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话:“励志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
对于学生,不只是鼓励他们考出好的成绩,还包括激励他们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
”两年前,我接任初二二班班主任。
因为初一是二班的科任老师,所以对学生比较了解——聪明但懒散,整个班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接手班主任后通过几次班会引导,发现也只是瞬时效应。
如何才能发挥长期效应呢?在学习杜郎口教学管理中,我受到其学生每节课高声喊出班级誓词的启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学生在桌子的左上角贴一个8cm×8cm的方纸条,初二第一学期内容是:我们的目标是:要做NO.1。
我们的公式是:57X0=0 。
我们的学风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我们的班风是:有大局意识,有争先精神,有和谐氛围,有不凡境界。
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学习;以班级荣辱为己任。
我们的口号是:肯定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
我们的作风是:年少精进,立志成功。
我们的传统是:精诚团结,亲如一家。
我们的信念是:知识改变命运。
在班委的倡导下,每天早读前一位学生组织集体朗读两次。
每学期都要进行内容更换,一直到初三中考前一百天,更换的内容为:再搏百天,成功在望!百天努力,一生幸福!相信自己,百炼成钢!勇攀高峰,创造辉煌!相信自我,成功是我!三年磨一剑,二班铸辉煌。
中考前一个月,十五天都进行相应的调换。
在中考前一天,我给了学生一些小纸条:如自信沉着,谨慎缜密,我能行;分秒必争,最佳发挥,战必胜。
遇难不惊,遇易不骄,先易后难,沉着应战;谨慎审题,缜密思考,细心答题,分秒必争。
靠这些文字效应,有效地起到激励作用。
今年中考,我班成绩比较喜人,二中一个,24中一个,37人参考,24人上线。
对于小纸条效应我曾担心过。
初二下学期,我问几个学生“这小纸条你们平时还看吗?”他们一致的意见是“不错,平时不想完成作业,看到它立刻就会改变态度。
”“上自习课,想自我放松看到它就不好意思了。
”励志可以使人正身,确定志向,而目标是志向的终点。
每学期一开学,就会让学生对上学期的学习做一个全面反思,然后确定期中、期末阶段目标,以小表格形式贴到桌子的左上角。
初三第一次家长会上,与家长详细分析了去年的分数线,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每位同学的中考目标。
中考结束,再次翻阅问卷,所有学生基本如愿以偿。
励志与目标的日常管理策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克服了他们浮躁以及烦躁的情绪,非常有利于学生健康性格的养成。
二、爱心+原则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
”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学生的爱,同时,教育还需要智慧。
盲目的宠爱学生,只能使学生更加浮躁,但过度的严厉,很容易与学生形成对立面。
严而有度。
接班之前我知道班里有两位“老大”。
从不值日,表面上很会哄人高兴,但班里经常因为他们可以说暗无天日。
接班之后的前半月,不动神色地观察并记载他们的“主要事件”。
同时,还特别留意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接着我开始采取攻心战术,与他们谈论爱好及平时饮食起居。
因为早饭问题,打电话家访做了一周的跟踪。
仅不到一个月他们觉得和我非常谈得来,这时我便开始和他们讨论班里的一些情况,最后落到值日问题上,他们主动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
从此,再没出现不值日情况。
这样以点带面班里的好多事都迎刃而解。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热爱学生是教育的桥梁。
”爱优生并不难,但难得爱差生,尤其是双差生。
陶行知先生曾对老师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班有8名学生从初一起考试成绩一直是年级倒末,其中5名可以说是双差生。
是抛弃还是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更多感到的是怜悯。
学习上从班里给他们找一些师傅,每周差不多谈心两次,每天会主动和他们聊上一两句。
一开始,有两个好像很得势的样子,问题更多了,班委管不了。
我没有多说,给了他俩每人一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让他们学习,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自己的问题。
这样既没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使得他们慢慢学会如何去做人。
一次,他们俩去办公室找我聊了半天,最后问我:“老师,我们以后叫你妈妈行吗?”我立刻回答,“没问题。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
每当学生出现问题,我更多的是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
尤其是对学困生,用爱的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有原则的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方法+态度作为一名班主任,管理方法不当,很容易和学生造成僵硬的关系。
尤其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
初一在二班上课,黑板和讲桌就没有干净过。
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不喜欢我,后来通过观察发现其他老师的课也如此。
初二九月份刚开学,一天上我的课,日常问候结束,我说“同学们,请看黑板!”学生有点发闷。
接着提问了这么几个问题:“黑板上的字谁写的?”学生异口同声:“老师!”“老师为谁写的?”“我们!”我拿起板擦把黑板右半部分擦了一次,分别在两边写了相同两句话:“Which part would you like to look at better?”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意思,基础好的学生一翻译,当天的值日生不好意思地把黑板重新擦了一次。
孔子说过“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
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训练和严格管理等逐步完成的。
所以无论是在日常行为教育还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具有坚持不懈的态度,才可以达到实效化。
小事情大智慧,两年的班级管理就是靠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让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克服自身许多不足,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
以上仅是一些稚嫩的管理策略,望大家多多给予指导。
学生日常习惯养成策略的探索和实践----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石家庄市第十四中学李翠萍英国大科学家培根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关键。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
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班集体作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
而班集体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素质对中学教育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滋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
【情景描述】刚接初二班主任,教室的日常卫生令人窒息,经常有糖纸、瓜子皮、纸屑……镜头一:初二刚接班一个月,全校开趣味运动会。
第一个项目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转移场地。
等我返回本班场地拿凳子时,发现满地“五彩斑斓”,到处都是糖纸。
再看看兄弟班,却干干净净。
活动比赛期间,不少学生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在谈论自己的话题,根本不在乎本班的比赛。
镜头二:自行车摆放随心所欲。
冬天的一个早上天气又冷又刮风,还夹着点雪花。
我七点到了教室,到七点二十多,鑫涛从外冲进了教室,脸冻得铁青,不停用嘴哈着双手。
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每天学生整理自行车从6:50到7:20近半小时。
【案例分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职责不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造学生,而是去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对自己富有一种责任,使他们做好自己许多该做好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种”下责任的种子,他们将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了他金色的未来,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也于此! ”如何唤醒?一味地批评和责怪只能使学生出现反对和更多的叛逆。
通过两个多月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一,家庭的影响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宽容,偏袒护短,忽视对孩子团结、协作、卫生等良好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身的因素对任何事持一种消极态度。
没有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意志力薄弱,遇事就躲避。
第三,社会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影响到学生关系中,就会诱发只讲实惠不讲奉献的意识。
【教育对策及效果】一、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
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就糖纸一事,我没有去当场训斥学生,而是在比赛结束后,要求体委整队和我去参观一个地方。
当我把学生领到刚才的地方,说:“同学们,这是我们刚刚离开的地方……”我还没把话说完,学生们就不好意思地上前把所有的垃圾给捡完了。
转眼到今年的春季运动会,还是趣味运动会。
学生们前一天就问:“老师,明天可以带吃的吗?”我说:“可以。
”第二天,整队前,发现我们班的场地有清扫工具,就很纳闷。
因为开运动会没布置要进行打扫,但我没多问。
比赛开始了一会儿,一个孩子过来说:“老师,嗑瓜子吧!”。
一会儿,又跑来说吃块糖吧。
这时我意识到今天孩子们带的零食更花样,心里不由担心场景再现。
但我自始自终一句话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