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晓峰(2011年1月14日)同志们:这次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国家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
庄市长和润民常务副市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发展改革系统干部职工的关心厚爱。
大家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庄市长和润民常务副市长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现在,我就全市发展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10年发展改革工作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三个千亿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000亿元,增长14%;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农业总产值完成285亿元,增长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0亿元,增长30%;消费持续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2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亿元,增长30%;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增长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增长18%;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全面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年来,全市发展改革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各县市区、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
全年10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5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9%。
6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
天宏多晶硅二期、海螺水泥、钢管钢绳厂迁建、法士特同步器、60万吨煤制甲醇、大佛寺煤矿二期等19个项目已建成或即将建成。
100万吨二甲醚、西平铁路、咸旬高速、机场二期、兴化技改、亭口水库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神华集团60万吨烯烃、中石油长庆石化1000万吨扩能改造、西安地铁一号线咸阳段、泾渭新区城市轻轨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三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多次赴京拜访中国神华、大唐发电、中粮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国电等中央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对接活动。
精心做好第十四届西洽会项目的征集、筛选和包装,突出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的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00亿元。
(二)以争取中省投资和政策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争取中省投资力度。
全年共争取到中省项目1168个,中省投资16.9亿元。
其中:农业水利项目5.3亿元,交通城建项目4.6亿元,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项目3.2亿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1.5亿元,保障性住房1.5亿元,产业引导和结构调整项目0.4亿元,公检法司基础设施项目0.4亿元。
二是积极争取中省重大项目支持。
彬长大唐发电厂、彬长鲁能新民塬电厂、国电永寿电厂、陕煤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得到中省核准,为我市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全力争取中省重大政策支持。
经过多次汇报争取,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正在编制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初稿)中,将我市旬邑、淳化、长武、彬县、三原、泾阳等6县纳入规划之中,国家要在财税、投资、生态补偿和帮扶等方面给予革命老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将为6县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三)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途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深入实施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效提升全市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预计全年七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250亿元,增长32.6 %。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彩虹光伏玻璃二期、三期,陕西有色咸阳新能源产业园开工建设,天宏多晶硅一期顺利试生产,我市正在成为西部重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强化产能控制、土地、信贷、环境容量、行政问责等硬约束,全年淘汰落后产能63.2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二是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2亿元,增长18%。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实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百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工程,做大做强粮果畜菜等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年粮食、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224.5万吨、482万吨和340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一。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家。
(四)以西咸新区建设为核心,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高起点建设泾渭新区。
全面启动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泾渭新区发展战略策划》、《泾渭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511”工程已完成投资15亿元,兰池大道主车道建成,渭河横桥加快建设,渭河生态景观带、秦汉历史文化景观带建设进展顺利。
二是积极推进沣渭新区建设。
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和西安的对接沟通,推动形成“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的工作格局。
建成创新二路、凤栖路、桃李路等道路工程,南郊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
三是以高新区、彬长旬能化基地为引领,统筹规划、全力推进26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
26个县域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30亿元。
县域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以民生工程为主体,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实施1489个民生项目,完成投资32.2亿元。
切实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进一步健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三告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投入各类资金18.9亿元,建设移民新村(点)近300个,全年共搬迁2.46万户10.1万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3.5%;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迅速开展,预计全年进城落户农民人数达到9.36万人。
保障性住房、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六)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引领,谋划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客观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我市“十一五”取得了辉煌成绩。
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4.4倍。
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58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经济结构加快调整,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十五”末的3.6倍,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转变;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5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和的4.7倍,建设重点项目340个,完成投资1188亿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西咸一体化和西咸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五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080亿元;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较五年前提高8个百分点;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增长了1.2倍。
“十一五”时期是咸阳历史上开发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社会和谐局面最好的五年。
二是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市情。
多次组织规划起草人员到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与17个研究单位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前期研究课题,为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集中各方智慧,广泛征求意见。
在规划编制的不同阶段,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十二五”规划座谈会及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和吸收省上领导、各县市区各部门、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研究,反复修改完善。
四是精心筹划项目,增强规划可操作性。
围绕规划实施,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
并从中筛选整理出支撑我市“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项目1400个,总投资约8000亿元。
目前,“十二五”纲要(草案)已经市委五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完善后即将提交市人大会议审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手段、运用新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的谋划、管理、运作和推进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进系统自身建设、发挥整体合力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2011年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意见总体上看,国内外形势仍对我市加快发展有利。
国家巩固和扩大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特别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系列的重大产业布局、重要项目安排、重要政策支持开始到位,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彬长旬能化基地成为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形成了许多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新产能,拥有了加快发展、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但也要看到,一系列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难以调控性因素带来的滞后影响依然存在,东部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部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可能对我市发展空间造成新的挤压,耗能工业过快增长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继续增大,项目储备质量不高和新上项目审批困难同时并存,土地、信贷、环保等要求更加从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民间投资启动缓慢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消费难以快速提高,通胀预期增大影响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延安、宝鸡等地市发展势头强劲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争先进位目标的实现,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考虑,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