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质疏松康复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康复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
八堡村卫生所 2018年1月28日
骨质疏松的定义
WHO定义(1994)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 2000
骨量低下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 骨脆性增加 易致骨折
骨强度下降 骨折风险度增加 骨强度:骨密度和 骨质量的完整性
正常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分类和分型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
• “无声无息” 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女性比男性多:绝经期后女性激素分 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亦相继上升。
流行病学
中老年多见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50-60岁为30%; 60-70岁为60-70%; >75岁高达80%
男性70岁以后发病率约为20%
基础措施-饮食
多食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饮食:含维生素D的 牛奶、酸奶、奶酪、豆奶、强化果汁等都可以 提供钙质;
动物肝脏及鱼肉类:如鲑鱼、金枪鱼、鲱鱼、 沙丁鱼等富含维生素D;
深绿色蔬菜(大、小白菜、甘蓝、西兰花等) ,豆制品类,坚果类(花生、杏仁等)不仅可 以提供钙质,还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基础措施-生活方式
证据级别 Ⅱ Ⅱ Ⅱ
• 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实验
干预措施 肌力训练 改善平衡
太极拳
参考文献
Robertson M . C . 2002
Robertson M . C . 2002
跌倒减少(RR) 0.80
95%可信区 间
0.66~0.98
Hale Waihona Puke 0.510.36~0.73
运动疗法的作用
• 1.运动应力负荷是骨矿化的基本条件。 • 2.运动应力负荷能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质密度 • 3.运动应力负荷大小决定骨密度高低。 • 4.促进性激素分泌。 • 5.运动促进钙吸收。 • 6.运动能增加骨皮质血流量、促进骨形成。 • 7.运动应力负荷在骨内产生微电池、促进骨形成 • 8.运动通过提高肌力改善骨密度。
临床表现(三)
• 身材短缩,驼背 • 身材短缩,主要是椎体压缩和驼背所致 • 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之

诊断标准
1、骨量的测定
2、脆性骨折
ê 与正常情况下同人种青年人骨量的比较(T值 )
ê定义范围
ê 骨质疏松症的 T值 < 2.5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诊断标准为:
生存质量评定 心理评定
康复诊断
功能与结构
功能:运动功能受限,感觉功能受限,心理功 能受限
结构:骨密度下降、骨折
活动与参与
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社会参与能力受限
个人与环境
康复目标
近期
缓解疼痛 增加肌力 改善关节活动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延缓骨量丢失
远期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回归家庭及社会
胸腰椎出现新鲜骨折时,疼痛剧烈;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临床表现(二)
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
脆性骨折 在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
较大的外力作用,小于站高, 便可发生骨折 骨折部位比较固定 椎体骨折 桡骨远端 髋部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髋部骨折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运动处方
运动的强度 • 首要的原则是 “超负荷 ”,即在运 动过
程中加在 骨上 的负荷 应不 同于且 大于 日常活动 中的 负荷 •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 • 有氧训练:靶心率=(220—年龄)*60%~80%
运动处方
运动的时间与频率
肌力、牵拉、有氧训练有所不同
运动的疗程
终身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合适的穿戴 佩戴“身份”卡
(1)正常:骨密度T值«-1s。 (2)骨量减少:骨密度T值«- 1~ - 2.5s。 (3)骨质疏松症:骨密度T值«- 2.5s或以下。 (4)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T值«- 2.5s或以
下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康复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疼痛评定 肌力评定 ROM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基础措施-运动疗法
包括: 运动的方式
运动的强度 运动的时间 运动的频率 运动的疗程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
运动的方式 • 有氧训练 : • 力量训练: • 抗 阻训练:应包括全身主要 的肌群 ,这样 才能作用到
四肢。 以下是在健身房或体育馆 的器 械 上进行一组推 荐的运 动 :
伸髋 :臀肌、月 国肌、后背肌群 ; 伸腰 : 后背肌群 ; 伸腿 :股 四头肌; 压腿 :臀肌 、股 四头肌、月 国肌; 后拉 :背阔肌 、寓部 、斜方肌 、腹肌 ; 划船样动作:背阔肌、肩部 、肱 二头 肌 ; 所加的负荷应在重复运 动 10~15次之后让患者感 到 肌 肉疲 劳为宜,并且 以后应逐 渐增加
常晒太阳,促进自身合成维生素D
基础措施-运动疗法
• 锻炼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的影响
锻炼 背肌耐力 有氧踏步
太级拳
频率 5次/周 2次/周 5次/周
期限 2年 1年 1年
参考文献 Uusi-Rasi K . 2003
Sinaki M . 2002 Murakawa K . 2004
结果 有效 有效 有效
根本目标: 防止骨折
主要治疗方法
基础措施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早诊断 早治 疗
综合治疗原则 长期治疗原则
基础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危险 因素控制)
营养 运动、阳光照射 避免吸烟、酗酒及
慎用影响骨代谢药 物
防止跌倒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0
– Ⅰ型 绝经后 – Ⅱ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
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青少年,病因不明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 是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风 湿免疫性疾病,其他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病 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及制动 等其他因素所致。
流行病学
相对男性,女性峰值骨量小,骨量更容易丢失,如图 所示女性的患病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 正常的骨代谢
临床表现
骨痛(腰背酸疼痛) 骨折 身高缩短,骨骼畸形 功能障碍(活动受限)
临床表现(一)
腰背酸痛
特点:弥漫性、无固定部位、劳累后加重
初期:活动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步发展到持续性 疼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