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材料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材料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材料2015.10.27(一)创作主题《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它是作者第一部小说集,起于《狂人日记》,迄于《社戏》。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十四篇小说。

《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

《呐喊》特别注重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于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

《阿Q正传》是鲁迅的杰作,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出这一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社戏》描写了一群机智勇敢、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是鲁迅童年时代一段最美好生活的回忆。

《呐喊》通过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风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张勋复辟丑剧的唯一文艺作品,《药》塑造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夏瑜英勇不屈的形象,暗示出他与民众的隔膜是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正如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态”的灵魂(国民的劣根性)。

(二)《<呐喊>自序》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交代了写作目的:(1)唤醒庸人(民众)。

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唤醒“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使国人得救。

(2)激励猛士。

“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三)《狂人日记》(反封建的战斗檄文现实与象征的有机融合)(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以这篇小说为开端,鲁迅揭示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主题,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

全文由13段狂人的日记组成,实际上是精密安排的一篇心理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作为主人公,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作为具体的内容,通过对其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普遍的“吃人”现象,借狂人的口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揭露和颠覆。

(2)作品分析: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①主题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

“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

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②艺术成就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一方面,从文本叙述的表层来看,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思维逻辑混乱,心理变态等,甚至可以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

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和汉语的多义性,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巧妙地在狂人的周围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这就使读者所感受到的狂人,在内在的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一个反封建的启蒙斗士。

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

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虽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却具有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明反封建的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的一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人是一个具有暗示性寄寓意义的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受到长久精神压抑的战士的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狂人日记》的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的——知识者的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的,越觉醒就越孤立。

“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

“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四)《药》(华老栓夫妇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1)《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本篇。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

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

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

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

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

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2)次要人物刽子手——康大叔(爪牙,凶残、蛮横、贪婪);茶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精神麻木、愚昧落后);上坟——华大妈、夏瑜母亲夏四奶奶(麻木不仁);告密者——夏三爷(卑鄙自私);牢头——红眼睛阿义(凶残、贪婪、顽固)。

(五)《阿Q正传》(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的悲剧)(1)鲁迅的小说以短篇为主,《阿Q正传》是其唯一的一部中篇,也是公认的鲁迅小说代表作,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了世界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光彩的人物形象。

小说一共九章,连载于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上,署名巴人,本是为《晨报副刊》的“开心话”专栏而作,后来由于作品的忧愤深广和影响之大而被移到了“新文艺”专栏,最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中结集出版。

(2)作品分析:守等特点,有着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意识:如“不肖有三,无后为大”、“严于男女之大防”、等,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和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和守旧的心态。

第三,具有落后的革命观。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本来是反对革命的,但是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经波及未庄时,从阶级本能出发,却也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只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仍然是十分的幼稚、糊涂、错误的,这突出体现在他在土谷祠做的那个梦里。

在阿Q 关于革命的幻想中,鲁迅暗示出了中国3000年来社会动荡变迁的本质。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在长期的“合作”中养成了近乎相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谓的革命不过是改变一下各自的位置,而那一套支撑这个社会的观念是一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