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鲁迅《呐喊》自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呐喊》自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呐喊》自序有感_读后感_模板寂寞与伟大--读鲁迅《呐喊》自序有感我已经很久没有看鲁迅的书了。

上一次我完整地读他的文章大概还是高二在语文课上学《祝福》的时候。

这次重新拾起,心情不免有点复杂。

因为我这个人素来有些叛逆心理,越是被众人歌颂的伟大人物,在对他下判断时,我越是苛刻而谨慎。

之前接触鲁迅,大多数是在语文课本上,印象中的鲁迅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里的小少爷“迅哥儿”,或者是《风筝》里有点冷酷的兄长,或者是《藤野先生》中求学日本的留学生,又或者是以小酒保口吻写那个迂腐文人“孔乙己”的小说家。

我喜欢看他的散文,尤其喜欢看他写童年往事,淳朴小镇、活泼少年,一下便趣味横生,但我一直未曾领会到鲁迅的豪情与热血。

然而这次才刚看完《呐喊》的自序,我就已经觉得很亢奋,我突然意识到初中时自己还是太小了,哪里读得出这文字间涌动着的一种豪情呢?说是豪情,其实也不太准确。

《呐喊》自序里其实充斥着一种寂寞的悲哀,和不甘于妥协的倔强在,这种情感和茅盾的《幻灭》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鲁迅是寂寞的,《呐喊》自序里“寂寞”二字出现了十次,“悲哀”二字出现了六次。

他说“我在年青时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偏成了《呐喊》的来由”。

鲁迅年轻时大概也是热血激情、壮志凌云的一个青年,但悲剧在于,现实总会磨平一个人的棱角。

他年轻时求学日本,一心想要学医救国,后来在日课堂上看到反映中国时况的影片,发现他们在围观自己的同胞被杀害时,竟然无动于衷,脸上全是一种“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表情。

他在此时醒悟,即便体格再健壮,如果精神没有进步,那这个国家也是无救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意图提倡文艺运动来推动先进思想观念在中国传播。

奈何孤掌难鸣,他自己势单力薄,很多尝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太多的失败,让他开始渐渐退缩,但同时,寂寞与苦涩也像“大毒蛇”一样缠住了他的灵魂,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悲哀、苦闷。

《呐喊》自序里还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金心异到S会馆里找鲁迅谈话。

虽然这段故事已经被我们语文老师讲了无数遍,但在文章里这样由鲁迅本人讲出来,我还是感到别样的震撼。

那段铁屋子的比喻实在是太精妙了。

当时的中国就好像这样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而且万难破毁,里面熟睡着的人们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就是那些一直饱受压迫却浑然不自知甚至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可悲的中国人。

鲁迅心中忐忑,说如果大声叫嚷,惊醒了少数人那又怎么样呢,不过是让这些人陪我们受罪而已。

金心异的回答也让人拍案叫绝。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啊,不正如鲁迅所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于是他们一群人便奋起反抗,摇旗呐喊。

尤其是鲁迅提到,这就是他将此书取名《呐喊》的原因,他要呐喊,让新的思想被普罗大众所听到,所接受,他要唤醒还在沉睡中的人们。

读罢自序,我深受感动。

如果说受了多次失败打击的鲁迅还是一种,“寂寞鲁迅,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形象的话,那再次站起来呐喊的鲁迅就是一个奋起冲锋的战士。

他看不得这黑暗,于是他就要撕破这黑暗。

我好像看到了今何在《悟空传》的孙悟空,不问道险,勇往直前,踏碎凌霄,放肆桀骜。

那个不成佛的孙悟空虽然顽劣,但敢爱敢恨、嫉恶如仇,而这才是英雄。

庆幸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鲁迅没有选择成为甘于寂寞的“斗战胜佛”,而是站了起来,举起了他的金箍棒,与那些可怖的黑暗勇敢地战斗。

红色的光,终于点亮了黑夜,然后,冲了出去。

石姝颜投稿17汉语言二班当下的力量读后感09计一贾淳霞《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读完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要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的书。

他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得到我们自己的体会,然后我们才会由这本书得到关于我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想法。

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许多语句都是比较晦涩,比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们理解这些有点深奥的语句,对于我们的内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理性思考、喜欢用脑子,也沉溺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小我的自我认同,还有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活在当下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没有东西可以给他们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

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

它是你的自然状态,不是努力才能获得的。

”最打动我的是第84页的内容,上面提到,现在的人总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以为那样自己就会幸福了,实际上他们是在拒绝当下。

对啊,我们总是推迟了自己快乐的时间!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工作我一定是最最开心的人了,那时我一定会每天很满足;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人的爱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时我一定会很幸福;我曾经想过,如果我现在有了什么东西,我会多开心啊,我一定会是最知足的人,可是现在呢,因为我没有得到那个工作、没有得到那个人、没有得到那个东西,所以我现在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或者说我有什么理由快乐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没法实现。

后来,我得到了这个工作、得到了这个人、得到了这样东西,可是我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和幸福,烦恼依然存在,我仍然不开心。

所以我又在想了,我现在不快乐是因为我还没有得到其它的东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么我那时候才会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这个样子拒绝当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读完这本书,我的体验是: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为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也不再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产生焦虑、不安、害怕。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重要,让我知道下一秒的重要。

我理解的当下就是接受现在的自己。

我知道做到这点很难,但是我会努力去做的。

《独龙花开——我们的民族小学》读后感罗泽坤今年暑假,我读了谢老师布置的暑假必读书单,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独龙花开——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本书不仅给我们介绍了神秘的独龙族,而且还给我们讲了独龙族的名族小学发生的一些趣事。

从书中我知道了,独龙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命名的少数名族。

独龙族曾经有一个习俗,这里的女孩子一到十三四岁就要文面(在脸上刺青)因为在新中国解放以前,有许多外族的土司会抢夺独龙女做奴婢。

独龙族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只有用这种残忍的方法掩盖她们的美丽。

在独龙江,文面女受到绝对的尊重。

解放以后,各民族互相平等了,就再也没有一个独龙女需要文面了,这象征着陈旧的、愚昧的过去已经彻底消失了。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独龙族有一个民族符号”约多”.约多是独龙族的毛毯,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它象征着幸福和美满。

马库小学的同学们开办了一个约多工艺班,大家都在认真地学织约多。

他们希望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并推向全世界。

约多这项传统文化将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

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独龙族的民族习俗和符号。

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而有希望的名族。

我要向这个民族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后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用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生命的单行道》,两本书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也同时有一种悲壮和凛然。

作者坦言:“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

知乎著名ID。

2013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

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

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给病危通知单。

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

”他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没有登录过知乎,所以此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牛逼”的人。

生前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

这两本书,在他去世后的三个月,2013年11月出版,我今年4月从当当网买来,这几天一直在读。

由于身体原因,程浩没有上学,从很小起,妈妈就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他阅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开始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

他每天的平均阅读量是10万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

17岁左右,他开始写作。

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

这44万字绝对不是因为他的逝去而显得很有价值,是他写的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

虽然被疾病折磨的狼狈不堪,几无体面,但是我看不到他任何的怨愤或忧伤,他自称“职业病人”却从不诉苦,他觉得自己牛逼的地方是“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

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

这是他2013年的文字。

其实,他并不喜欢“身残志坚”,他坦白曾经迷惘,沉迷游戏。

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他的文字并不稚嫩,但是有个性,能感受到他的率性与真诚,不人云亦云,时不时展现智慧的光芒,到处都体现他的悲悯情怀,甚至还有幽默。

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

他把读书当成习惯,他坦言喜欢漂亮的女孩,他标榜特长是吹牛。

他不仅自己不计较上帝没有给他时间完成理想,还常常尽力化解别人的烦恼。

“别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

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切口’,从下一秒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时间,改变生活,改变……”是啊,不要抱怨,可以抗争;不要迷惘,必须积极。

常常说某人身残志坚,可是健康无疾的大多数,身健志坚了么?上帝给了我们那么多时间,是不是都忙得没有了最初的梦想?一个人是不是享受了生命,有没有活出自我,跟身体完整与否健康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否则,怎么会有行尸走肉这个词?不论长短,上帝其实给了每一个人理想与时间,包括程浩,他在这个世界上认认真真地活过。

醒醒,醒醒,我们都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们都走在生命的单行道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