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说明1.1 项目区的地理位置及建设背景**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市北部,地处东经***°38′-***°37′,北纬**°14′-**°15′之间,北依大兴安岭,与某某市相连,南隔西拉沐沦河与某某旗相望,西与某某腾旗毗邻,东与某某旗接壤。
全县总面积3933.1km2,人口23.8万人,县城**镇距**市210千米,集(宁)通(辽)铁路、305国道、303省道交汇于此,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塞北重镇”之誉。
**县土地总面积3933.1km2,其中耕地面积71333.33hm2,草牧场120000 hm2。
林地面积88066.67 hm2,村镇占地1293.33 hm2。
项目区**小流域位于**县新城子镇下场村,项目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4.5℃,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年极端最低温-32.2℃,历年七月平均气温20.6℃,历年一月平均气温-13.9℃。
≥10℃积温在2287℃,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50小时,无霜期在115天左右。
总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剧烈,干湿周期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寒冷降水少。
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旱、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近几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更加剧了灾情,因此治理本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对促进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小流域属中山山地地貌区,地形较复杂,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平均沟壑密度1.01km/km2,部分地段主沟加宽加深,沟头前进速度加快,沟底下切,加之没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流域内部分地段已形成深浅不一的侵蚀沟。
项目区的耕地中坡地、旱地数量较多,耕地质量差,缺乏灌溉设施,土地单产较低。
为了提高耕地产量,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决定选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施一批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
按上述安排意见,**县发改局选择了新城子镇下场村,在上游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在下游坡耕地实施坡改梯项目。
经过外业调查,资料分析、内业整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保护水土资源的原则,以土石山区为重点,兼顾生态修复,进行集中治理。
治理措施布局上,主要在坡面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沟坡兼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配置,“山、水、田、林、草、路”相配置,建立完整的沟坡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同时以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依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编制完成了《2012年内蒙古**市**县下场村**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并且当地农民养殖、耕种习惯是只用不养,导致跑水、跑土、跑肥现象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耕地生产力水平下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水土保持和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是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良好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粮食安全基础的需要,是保障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的需要,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最终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项目建设规模:下场村**小流域总面积为8.1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8.10 km2,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100%,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使得当地的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通过对该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尽快恢复植被,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
1.3 项目区的选择及建设条件根据本次规划的主要目的,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的迫切性和代表性,经过水务局、水保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踏查确定了该项目区为**小流域。
该流域地貌类型为中低山丘陵区,流域内地形复杂,山脉连绵,沟壑纵横,沟道平均比降为1.6/100 ,沟壑密度为1.01km/km2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40T/km2.a,水土流失严重。
小流域地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雪而漫长,春季干旱而多风沙,夏季炎热而短暂,雨热同期,秋季气温聚降,日温差变化大,秋高气爽,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为4.3℃,年最高气温40.4℃,最低气温为-32.2℃,大风日数为40-55d。
流域内土壤主要以栗钙土为主,主要植被为干旱草原植被,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
流域的自然条件能够满足项目区植物措施的实施,可以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的控制流域内的水土流失。
根据调查项目区内交通便利,乡镇公路四通八达,村与村之间全部通过硬化路连接;项目区内电讯设施先进,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另外项目区内的干部群众有着多年的治理经验,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治理非常重视,真抓实干,群众的积极行性很高,能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4 项目建设的任务、目标项目区设计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33.33hm²;其中:乔木林72.34hm2,灌木林127.66 hm2,封禁治理200 hm2,修建作业路12km,沟头防护1800m。
新增坡改梯综合治理面积133.33hm2。
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6.83%,年减少土壤侵蚀0.69万t,削减泥沙达到90%以上,年拦蓄地表径流18.84万m3,拦蓄地表径流7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1.5 工程设计原则、总体布置以及各单项措施量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针对项目区内地貌特点及土壤条件,“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立体开发,梯级保护,层层建立防护体系。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项目区设计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33.33 hm²,在坡面设计了封育和水保林以及梯田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改造坡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在沟道设计了沟头防护工程,制止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另外结合流域的综合治理配以水源节水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为林草业建设提供灌溉保证条件,扩大灌溉面积。
具体措施量为:营造水保乔木林72.34 hm2;水保灌木林127.66hm2;修建水平梯田133.33hm2;封育治理200 hm2;修建沟头防护1800m;修建作业路12km。
1.6 水土保持监测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方案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1月31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本流域实际情况确定了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水土流失状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流失量、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等。
(2)水土保持工程效果:包括实施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种草、封育、梯田的面积、治沟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数量和质量。
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沙、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及林草覆盖度等。
1.7 项目管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资金使用报账制、产权确认制、投劳承诺和公示制制度。
**县下场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单位为**县发改局,项目法人要负责对项目建设实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管。
工程建设要实施公示制,公示制包括施工前公示和竣工自验后公示。
工程实施前以及竣工自验后要在项目建设地点显要位置以公告牌形式公示。
在项目实施中,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制,实行资金使用报账制,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资金,确保地方配套经费及时到位。
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在工程建设中推行“招标投标制”。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选取施工队伍。
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者要求有相应资质和施工能力。
施工单位应该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具有丰富的水土保持施工经验,严格按照合同、工程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
该项目区建设将实行合同制。
由建设单位和组织施工单位签定施工承包合同,明确项目实施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责任,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1.8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县下场村北坤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53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268.75万元;林草措施投资208.88万元;封育治理投资24.27万元;独立费用为28.11万元。
1.9 效益分析该项目实施后林草经济效益可达29.23万元,年保土1.99万t,年拦蓄径流达到13.45万m³。
使项目区综合治理度达到70%,林草覆盖率达到65%。
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750元。
(附: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表1-1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名称单位数量一、项目区概况(一)基本情况1、项目区涉及行政区域个新城子镇2、所属流域西辽河流域3、项目区面积km28.14、所涉及小流域(或片)数量条(个) 西拉沐沦河流域(1个)(二)自然概况地貌类型- 中低山丘陵区地面组成物质- 栗钙土多年平均降雨量mm 350多年平均气温℃ 4.3≥10℃积温℃2287林草覆盖率% 23.99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 84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 119.4多年平均径流深mm 35无霜期 d 120多年平均风速m/s 3.8大风日数 d 40-55最大风速m/s主害风方向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m 2.2(三)社会经济情况总人口人1900农村人口人1900劳动力人1000人口密度人/km233人均耕地hm2/人0.28人均基本农田hm2/人0.21年人均产粮kg/人125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人3527(四)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主要水土流失类型- 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km28.1土壤侵蚀模数t/(km2·a) 3740已治理面积km20二、设计标准重点工程设计标准十年一遇二十四小时最大暴雨量三、建设目标1、水土保持治理程度% 702、土壤流失控制量t 19934续表1-1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名称单位数量3、林草覆盖率704、人均基本农田0.21三、工程规模综合治理面积km2 5.33(一)工程措施1、坡耕地治理工程133.33 土坎水平梯田hm2133.33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土谷坊座沟头防护km 1.8机电井眼大口井眼节水灌溉hm2 (3、配套措施工程标志碑座 1作业路km 12.0 (二)林草措施200.0 乔木林hm272.34 灌木林hm2127.66 (三)封育治理hm2200.00 人工补植hm2200.00 封禁治理hm2200.00 五、施工组织设计(一)主要工程量土方挖填m31134627 石方挖填m3水土保持工程整地hm2200.0 乔灌木万株40.72 (二)主要材料用量苗木万株40.72 种子kg水泥t 20砂子m340块石m3钢筋kg(三)施工机械台班139 (四)总投工万工日 1.12 (五)建设期月12续表1-1 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名称单位数量六、工程投资与资金筹措(一)总投资万元530 单位治理面积投资万元/km299.44 工程措施万元268.75 林草措施万元208.88 封育治理措施万元24.27 独立费用万元28.11 基本预备费万元(二)资金筹措中央投资万元500 地方配套万元30 群众自筹万元七、工程效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70 年保土效益万t 1.99 增加林草覆盖率% 20 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万元292.3 效益费用比0.552 项目背景与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2.1.1 项目背景**县下场村**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是**县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规划的近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是《**县2010~2015年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设规划》中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