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

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

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

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

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

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

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

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

其一俭朴好客。

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

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文化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

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

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

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 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

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

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中地位卑微,这种状况在建国后才得到改变。

客家人豪放、乐天,有多姿多彩的山歌,有尚武的风气,尚武的风气在当代渐演变为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梅县就有“足球之乡”的誉称。

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

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

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

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

客家菜称“东江菜”。

口味偏于“浓重”,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其特色是“咸、肥、香”,重实惠,多吃熟食,喜吃干腌菜。

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

客家菜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保留较多的古代中原烹调法。

传统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圆以及各色酿菜,特爱吃狗肉。

客家风味小食以土产的大米、豆类、地瓜、芋等加工制成,将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后,或搅或蒸或煮或烤或炸等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尤具特色。

[客家娶亲]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

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迎春]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

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

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客家文化”概念文化是以文字符号把握物质精神互变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种社会文明(文明);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除经济外的政治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除经济政治外的文化);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精神意识的文化)。

二:从精神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客家文化,主要特点在这几方面。

1、迁徙精神。

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

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

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

2、团结精神。

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

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声应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

客家人无论迁徙到海内外任何一个新地方,都要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

首先要尊重当地人,尊敬他们为开发当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3、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

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

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

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4、尚武精神。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

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

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

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