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半导体照明技术:第九章 铟镓氮发光二极管
半导体照明技术:第九章 铟镓氮发光二极管
9.3.8 硅衬底GaN蓝光LED
9.3.8 硅衬底GaN蓝光LED
Cracks Bowing GaN Si
Ga回融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36 (2002) 77–84
phys. stat. sol. (c) 0, No. 6 (2003)
困难:
• 热应力失配—GaN薄膜龟裂
9.1 GaN生长
• 196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Maruska用气相外延的 方法在蓝宝石衬底上首次生长出单晶GaN。 • Pankove等人在1971年MIS结构的绿光和蓝光发光 器件。 • Maruska首次采用Mg掺杂以制作P型GaN,得到的 MIS结构是辐射在430nm的紫色LED • 赤崎勇(Akasaki)1989年使用AlN 缓冲层和低能电子辐照技术制造了第一 个PN结GaN基LED。 •1993年,中村修二采用高温退火的 方法获得了P型GaN,并采用自制的 MOCVD获得了高质量的GaN化合物
第九章 铟镓氮发光二极管
MOCVD: Basic
MOCVD: 一种在固体衬底(wafers)上外延生长半导体薄膜的方法. 外延( epitaxy ):在单晶衬底(基片)上生长一层有一定要求的、与衬 底晶向相同的单晶层,犹如原来的晶体向外延伸了一段
MOCVD: Basic
Material System III-Nitride InP GaAs
9.3.2 InGaN/AlGaN双异质结LED
• InGaN采用Si和Zn共掺杂,增强了蓝色发射。在N2气氛下 700℃热退火以得到较高掺杂的p型GaN和AlGaN层,Au-Ni 接触蒸发在p型GaN层,Ti-Al接触蒸发在n型GaN层。20mA 下峰值波长450nm,外量子效率5.4%。
p电极
9.3.8 硅衬底GaN蓝光LED
插入层技术
• LT-AlN插入层 • 超晶格结构插入 层
Appl. Phys. Lett. 2001, 79: 3230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93 (2002) 77/84
Appl. Phys. Lett. 92, 192111 2008
• SixNy中间层 • AlGaN插入层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9 (2009) 472–477
9.4.长最大的挑战是没有适合同质外延的 GaN衬底 • 由于生长过程中须要非常高V族偏压,且GaN的熔点较高, GaN体材料很难获得 • 通过氢化物汽相外延(HVPE),可在蓝宝石或其它衬底上 生长300-400 μm 厚的GaN 。再通过高功率UV激光器对 蓝宝石上的GaN进行衬底剥离。这种方法可获得最大3’’的 GaN外延片,通过表面化学或机械的抛光,可作为氮化物 外延生长的衬底,其缺陷密度可降低至105 cm-2 • AlN是生长GaN材料理想的衬底材料,它结构上与GaN相 似,与其它衬底相比,AlN和GaN的晶格和热失配最小, AlN热导率高,绝缘性能好。 • 目前,使用升华浓缩(Sublimation–recondensation,SR)的方法获得的最大的AlN面积为470 mm2, 面积小于1 英寸,但成本却非常高,这影响了它的进一步的应用
Substrate
Heteroepitaxy -nucleation layer
>1000℃ >1000 High Separate III-V injection, low ceiling
Bulk InP -direct growth
~500℃ ~100 Low Single injection, flexible reactor size
9.3.7 深紫外 LED
• 2002年, 278 nm的辐射,工作在1A时,强度为3mW。 • 2003年,267 nm的辐射,工作在435 mA时,强度在4.5 mW。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1 2002 4910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3 2003 4701
• 未掺InGaN:通过改变In的摩尔分数,InGaN带隙 在1.95~3.4eV,可作为蓝光发射和绿光发射的有源 层,制成双异质结。 • 以高的In源流速和高的生长温度(780~850℃), 可在GaN薄膜上生长高质量的InGaN单晶薄膜。 • InGaN的带隙宽度与In的摩尔分数x符合抛物线规律: Eg(x)=xEgInN+(1-x)EgGaN-bx(1-x) Eg(x)是InxGa1-xN的带隙宽度,EgInN和EgGaN是 InN和GaN的带隙宽度,b是弯曲参数(1.00eV)
9.1.1 未掺杂GaN
9.1.2 n型GaN
• 常使用SiH4作为n型掺杂剂,电子的浓度随 SiH4的流速线性改变。一般掺杂浓度在 1017~1018cm-3最佳。
*摘自范冰丰博士论文
9.1.3 p型GaN
• 在NH3作为N源的GaN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氢化过程,形成Mg-H络合物。 在N2气氛下热退火p型GaN薄膜内能从受主H中性络合物中移除H原子, 降低电阻率,光致发光谱的蓝光发射增强。
题外话:中村修二与日亚
• 中村修二-Nichia(日亚化学) • 前身是生产荧光灯、显示器所用的荧光粉,年收入仅20亿日元(约 2000万美元),不到200人的小公司,在酒井士郎(德岛大学教授)的建 议下,日亚开始搞氮化物。蓝光、白光LED的发明,使日亚成为世界 知名的LED领导企业。从1994~2010,日亚可以从中获得大约1兆 2, 086 亿日元 ( 约合109.87 亿美元 )的销售收入 。另外,其它公司从日 亚公司获得专利使用许可之后,销售额至少达到日亚的一半,日亚公 司能从中得到 20% 的专利使用许可费计 1,208 亿日圆 ( 约合10.98 亿美元 ) 。好斗的日亚,不断挑起诉讼,以获得知名度。 • “奴隶的战争” • 中村的研究一度被日亚终止,中村的执著使得发明得以完成(191件专 利,尚有未公开部分) 。中村修二为日亚化学获得了近2000亿日元受 益,尚不包括将来的和向其它公司专利授权的收入。日亚化学仅仅支 付2万日元的奖励(年薪100万美元),中村还被调离研发一线,被同行 成为“中村奴隶”。1999年中村离开公司,日亚试图以6000万日元买 断中村的发明,并状告中村泄密,谈判持续5年,2005年和解,赔偿 金额从600亿降到8.4亿日元(约为6700万元 ),过程曲折,被称为“奴 隶的战争”
• 晶格的失配—高的位错密度(1013 cm-3)
• Si表面活性强—非晶SiNx和Ga回融 • 吸光衬底—硅衬底LED出光效率低 外延生长
结构设计
9.3.8 硅衬底GaN蓝光LED
缓冲层技术
HT-AlN缓冲 层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
268 (2004) 515–520
9.3.5 InGaN多量子阱(MQW)结构LED
阱的生长温度时(700-800℃) 垒区温度(约为800-900 ℃) *摘自范冰丰博士论文
9.3.6 紫外LED
• 有源层为组分较低的InGaN。 • 紫色峰值波长420nm,FWHM为25nm;近紫外 峰值波长为387nm,FWHM为14nm。20mA时功 率输出大于2mW。
Bulk GaAs -direct growth
600-700℃ ~10 Low Single injection, flexible reactor size
Growth temperature V/III Ratio Total Flow Reactor
9.1 GaN生长
• GaN有好的热稳定性和 化学稳定性,在加热和 光照时能缓慢溶解于强 碱中。 • GaN及其三元化合物晶体 的稳定结构为具有六方 对称性的纤锌矿结构, 立方对称性的闪锌矿结 构是亚稳相,高压下为 NaCl结构。
9.4.1.2 蓝宝石
• 生长GaN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蓝宝石(Al2O3)衬底。从上 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使用蓝宝石衬底生长GaN薄膜开始, 蓝宝石一直是氮化物生长的主要衬底。 • GaN材料生长在蓝宝石衬底的c面可比其它面获得更好的 晶体质量。蓝宝石衬底熔点高,化学性能稳定,晶体质量 高,成本相对较低,可获得大至6’’衬底 • 蓝宝石衬底和GaN存在较大的晶格失配(16%)和热膨胀 系数失配(34%),GaN的缺陷密度量级在109cm-2,薄 膜存在压应力,厚度一般在10 μm以下,另外,蓝宝石材 料热导系数很低。 • 蓝宝石衬底上的GaN生长一般须要二步生长(two-step growth)或侧向外延生长(lateral epitaxial overgrowth, LEO)的方法来释放GaN与衬底间的应力。
9.1.4 GaN p-n结LED
• 硅是n型掺杂剂,镁是p型掺杂剂,生长之 后热退火形成低阻p型GaN层 • 赤崎勇的GaN基p-n同质结LED在1992年外 量子效率达到1%。 p电极
p-GaN
n-GaN
GaN buffer
n电极
Sapphire substrate
9.2.1 未掺InGaN
9.1.1 未掺杂GaN
• 通常在1000℃左右用MOCVD方法在(0001) 晶向的蓝宝石衬底上生长GaN薄膜,晶格 失配为17% • 未掺杂的GaN通常是n型导电性,施主主要 是缺陷或残留杂质,如氮空位和残留氧。 • 目前流行的方法是用低温的GaN作为缓冲 层。氢气氛中加热到1050度,降温到500度 左右生长GaN缓冲层,然后升温到1050度 生长GaN薄膜。
题外话:中村修二与日亚
• 由于在蓝光LED方面的杰出成就,中村教授获得了一系列 荣誉,包括仁科纪念奖(1996),IEEE Jack A.莫顿奖, 英国顶级科学奖(1998);富兰克林奖章(2002), 2003年中村教授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NAE)院士, 2006年获得千禧技术奖。 2000年,中村教授加入加州大 学圣芭芭拉分校。他获得10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200多 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