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说课稿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说课稿

说课课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说课教师:湖南省湘潭江声实验学校谭海利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本堂录像课的特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大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本堂录像课的特色
特色1. 学校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实地考察以毛主席故居为代表的江南乡村和湘潭城区,落实生活中的地理理念。

特色2. 以聚落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进行教学,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畅想聚落的未来:
(1)乡村聚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城市聚落进行旧城改造和拓展新区相结合。

(3)向海洋、太空开辟未来新的聚落。

特色3. 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本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聚落,知道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差异。

2. 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懂得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去毛主席故居—韶山和湘潭城区的实地考察视频及学生的分组活动,认识城乡聚落及其差异。

2. 介绍“凤凰古城”,认识传统聚落并以北京市为案例,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动手设计未来聚落。

4. 通过“角色扮演”畅谈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实地考察的视频和图片的欣赏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先学后教法
古人语:“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3.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 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5.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
以半坡氏族聚落遗址复原图导入课题,知道人们集中地居住到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历史知识轻松地走进课堂,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就融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内容:乡村和城市
通过欣赏课前带领地理兴趣活动小组走进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差异。

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体验有限,因此利用乡村和城市聚落的视频,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视频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人类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


通过展示深圳近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图,让学生知道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设计意图:深圳由渔村变城市是众所周知的,从最熟悉的最典型的城市入手,学生很轻松地就学会了知识。

第二部分内容:聚落与环境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以过去的聚落、现在的聚落、未来的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深深明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密切。

(1)首先展示凤凰古城的图片:介绍其地理位置,分析沿沱江分布的好处及
沿江一带清一色的木制吊脚楼与当地山多、森林资源丰富有关,斜顶屋与气候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聚落受环境的影响。

(2)重点以北京市为例,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拿出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结合老师给出的北京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分小组进行探究,探究北京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上台指图分析。

教师指出学生所分析出来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类,进而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

(3)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密集,高山、荒漠地区少有甚至没有聚落。

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聚落密集,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少有甚至没有聚落。

环境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建筑风格也不一样,导出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4)学生先阅读课本81页,然后上台根据不同环境选择民居并说明选择理由。

(5)设计未来聚落: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人多地少),那我们的未来聚落该怎么规划?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即向海洋和太空拓展生存空间、乡村聚落的未来发展,城市聚落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过去聚落作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知聚落受环境影响;重点探究现在聚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聚落的形成受很多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设计未来聚落,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让学生明白环境不同聚落特色也不同,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在城市聚落的规划中会提到将旧城进行改造,哪些该拆哪些该留,老师就借机导入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第三部分内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材上第三部分内容是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我认为把顺序调过来会更好,聚落应在保护中求发展。

在学生提到旧城改造中应该保留文化遗产,教师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然后要学生说出知道的那些文化遗产,再欣赏几张文化遗产的图片。

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凤凰古城是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如果你是湖南省的省长,请你为凤凰古城的保和发展做出规划。

)来了解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最后以一句话与学生共同分享结束新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