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
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
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水平比较低,所以,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长江入海口上海。
而株洲和大庆这样的现代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展示: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那么聚落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是朝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请看杭州、成都,兰州的形态图。
——团块状,条带状。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天起居生活的房子,世界各地又是怎样的建筑风格呢?我们下面重点了解一下。
视频:贝都因人的黑帐篷
不同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世界、中国共八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其传统民居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
北极冰屋,东南亚高脚楼,北非厚墙小窗房,日本防震民居
傣族吊脚楼,黄土高原窑洞,蒙古包,江南水乡
生:各抒己见。
(略)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小结: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