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
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 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 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 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 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 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 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 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 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 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 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 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 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 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 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 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 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 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 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自我”对外界的功能是感知外界感激,将 经验消化、储存。外界刺激若过强,“自 我”则避之,若适合则就之。“自我”对 “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它的各种 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这种调节是根据快 乐与不快乐原则及现实原则进行的。“本 我”的要求若得到满足则产生快感,若不 能满足就产生不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 快感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这种要求若有迟缓就会感到烦扰,懊恼, 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减弱,而是 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因而在“本我” 的动力之下,一切困难,疼痛和挫折都要 克服且在所不惜。本我策动的力量如受到 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地方。“本我 “是人格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 精神生活中,的动力基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 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 “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 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 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 地方出现。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 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谓动 力生理学。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 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 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 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 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 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 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 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 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 升华等。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 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 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 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结果是婴儿会按照活动的结果好坏来发展 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婴儿的行为,比之 生活开始的时候,变得更少盲目性。作为 “本我”和外界之间的中介,我们精神生 活的这一部分可以命名为“自我”。“自 我”要调节外界与“本我”。一面使“本 我”适应外界的要求,一面用肌肉的活动 使世界满足“本我”的欲望。
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 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 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 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 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 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 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 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 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 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 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正是人格中的这一侧面——“超我”——表 达了人的性格特点,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 各自的理想行事。“超我”一旦形成了, “自我”有职责同时满足本能冲动、“超 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自我”要使 “本我”的要求获得满足,不仅需要考虑 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 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从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人 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弗洛伊德与他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Frend 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 理学家艾内斯特· 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 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 莎· 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 弗洛伊德后来也成 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 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 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 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 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 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 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 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 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 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 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 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 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 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一、人格结构图式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 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 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 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 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 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 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 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 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 能有关的欲望。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 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 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 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 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 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在和环境的交往中,儿童终于不仅发展了“自 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 —能够对正确与错误做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 “超我”。“超我”有许多清规戒律,强迫“自 我”遵守。而这些清规戒律都是来自内心,而不 是外部环境应急的需要。从种族发展来看,“超 我”起源于原始人。“超我”的原形虽然是从遗 传传授给个体,但主要是由儿童期受挫折的性冲 动为根据。所以它是婴儿时期的延长及性欲的延 迟的结果。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 J· 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 一名叫安娜· 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 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 沙可 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 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 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 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 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 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 德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 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躯体, 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 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 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 的转换与改变。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 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 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 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 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 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 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人格的 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 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 具有的动力状态。
。“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在与环 境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婴儿 最初只有“本我”这一部分,但婴儿不久 就会反应环境中的各种方面,包括社会方 面。婴儿不断长大,生物冲动的影响就以 各种方式受到改变。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 婴儿为了满足“本我”的要求,逐渐懂得 用某种方式和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 其他地方,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满足。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 年)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 “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 是遗传下来的本能。它是“一个原始的、 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 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 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 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 知道。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 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 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 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 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 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 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 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 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 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 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 快乐的满足。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 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 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 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 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 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 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 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 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 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 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 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 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 析引论》
我们的“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父母的 影响。就像弗洛伊德所说:“在这冗长的 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孩童依赖父母生活, 留下了一个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 我里面一个特殊的机关,使父母的影响能 够长期存在。”儿童(尤其在幼年时期) 在与父母的接触中,通过心力内投或内化 的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 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