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1)

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1)

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朝阳市第二十二中学刘平胜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

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桃花吐镇,地处桃花山脚下,具备木质资源丰富的天然地理条件。

这里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我校的美术教师贾宪志本身就是省根雕协会的会员之一,他本人热衷于根雕艺术,作为兴趣爱好,对此颇有研究。

在这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因地制宜,以“育生至美”为学生发展目标,提出了“让孩子有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的育人目标,把根艺作品制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将劳动、审美及相关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将根雕课程列入到我校的特色课程当中来。

二、课程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郭海侠校长亲自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会议,并和业务校长刘力雪共同商议,会上一致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决议,确定贾献志为根雕课专职教师,并撰写实施方案,各班班主任作为辅导教师协助工作。

授课对象为学校全体学生。

课程类型为必修类。

我校校本课程《根艺》一书,符合初中生学生特点,简单易学,把艺术教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根雕制作与加工的知识、陶冶情操,感受美的陶冶,从而有效地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本课程在我校全体学生中开展,利用学生团队活动时间上课,每周1课时,由专业教师任教。

三、课程准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脚下有荆棘,顶上有压力,但是走过曲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我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首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雕专用教室的打造,根雕工具的配备,原材料的搜集,课程表的安排,专职教师与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分配等。

四、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说明《根艺》课程开发遵循“立足本校实际,符合学生特点,注重课堂实效”的原则。

作为首次尝试的这一校本课程,我们把目标制定的十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做到“量身定做”,选取教材简单易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制作技能、审美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从根雕入手,开展德育、劳技、美术一体化教育教学的有益尝试。

两年来,我们二十二中学以根雕教育为载体,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特色之路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校的做法也得到上级各部门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课程元素1、课程目标总目标:(1)为丰富校园文化,创建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兴趣特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育生至美”为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有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

(3)让非物质文化浸润校园,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情,培养民族骄傲感,陶冶高尚情操。

具体目标:(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艺术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通过小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对雕刻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创新能。

(3)了解根雕的起源和发展,认识根艺发展历史。

(4)学习知道正确制作过程。

将根艺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5)带领学生走进山林,感受大自然,体会祖国大好河山,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6)欣赏同学们的制作作品,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2、课程的内容(一)情感、兴趣培养1、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增强学生学习根雕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创作水平。

3、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二)知识传授1、根雕艺术起源。

2、根雕的制作与加工方法。

(三)技能训练1、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正确使用雕刻工作。

3、有序的进行加工。

(四)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正确审视的好习惯。

3、课程实施建议及要求1、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根雕这一艺术形式,要加深对根艺的理解,充分挖掘根艺课程中所蕴涵道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根艺加工艺术传达给学生。

2、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动力。

3、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教授、实践、劳动、展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课程特点。

并通过评一评、查一查活动让学生懂得自我评价对学习的帮助。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使本课程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建议设立家校联系制度,如教师将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联系制度有利于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5、本课程授课时间每周一节课,上课地点在教室或室外。

6、课时安排(1)、根雕艺术的起源。

(2课时)(2)、根雕的制作过程。

(4课时)(3)、根材的种类。

(1课时)(4)、工具及辅助材料。

(1课时)(5)、根雕的创作手法。

(3课时)(6)、根雕制作手法。

(4课时)(7)、根雕艺术的分类(1课时)(8)、正确的欣赏根雕(1课时)(9)、成果展示。

(1课时)4、课程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评价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根据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实践与制作的作品进行定量评价,限最高分不超过10分,最低分不低于5分,基本标准是:特别喜欢,积极参与,作品较多,则评分为10分;喜欢程度一般,态度端正,有一定的制作作品,能积极参加活动,则评为7-9分;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基本能参加此项课程活动,作品较少,则评为6分;不喜欢,不积极参加课程活动,能参与课堂学习,则评为最低分5分。

学生自己给出一个分数,教师确定该分是否恰当。

占总分的20%。

教师评价应从学生平时成绩和终结性测试来评价学生成绩。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观察、提问、抽测以等级方式得出平时成绩,占总分30%。

终结性测试在期末进行,通过“作品展示”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测评。

主要观察学生的作品,占总分的50%。

最后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加就是学生的成绩。

五、课程特色在创作过程中,根雕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所以“发现美”的过程是“创作美”的前提,选料尤为重要。

学生们便利用课余时间在田间地头上,山洼树丛中,家里的柴草堆里寻找可用根源。

在同学们的发现之旅中,不起眼的“树疙瘩”摇身一变,成为了“可塑之材”。

有了原材料后,在贾老师的讲授与指导下,品料、构思、剪裁、雕琢、打磨、上漆等工序同学们做得有模有样,从自然形态的树根中,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观察的积累和形象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进行造型设计、打磨制作。

让作品顺法自然,依材而制,依形而作,点“木”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在根雕创作实践中,我们更是认识到:根雕创作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大大充实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体验美的一系列过程中既锤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陶冶了美的情操,又使学校顺利达成了“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

还值得可喜的是,我们搞根雕校本课程活动激起不少家长参与的热情,他们认为,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不再是无所事事了,而是变得更有作为,更有想法,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了。

六、课程注意事项1、观念创新是形成学校特色教学的前提。

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给学生丰厚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提高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

因此,作为农村小学必须切实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敢于站在时代前列,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要求,打破定势,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

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2、因地制宜是形成学校特色教学的基础。

正如“教无定法,贵在深化”的教学方法一样,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也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正是直面审视了城乡地区差异,摒弃了以本为本的生劳教育模式,通过寻求因地制宜的有效载体,发挥其辐射功能,集聚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重要性,达到了素质教育殊途同归的育人目标。

3、培养创新能力是形成学校特色教学的灵魂。

我国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理论的重复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再现能力,而轻视实践,轻视对未来世界的探索,轻视发现和独立解决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会创新作为迈向科技大门的关键一步。

惊喜的是,通过校本课程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脑手联动,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及抽象发散思维的培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校长为此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她默默地支持着我们。

在学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钱购买电钻、油漆、刻刀、斧子、榔头等工具。

还在年终考核评优中拿出一些资金奖励担任校本课程的老师。

使他们倍受鼓舞,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七、课程保障(一)学校成立工作小组。

组长:郭海侠副组长:刘立雪主讲教师:贾献志(二)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保障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

(三)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四)通过展示形式促使学生提高对本项课程的兴趣。

(五)加大投入创造条件。

在工具购置、氛围营造、学习交流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为顺利完成本课程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