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 江丽芳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4年12月1日实施 胡锦涛 签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的: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保障人民健康和公众卫生
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 分类管理 把我国流行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
离心机事故
冰箱和速冻器的正确使用
冰箱、低温冰箱和固体干冰盒要定期除霜和清扫。其中 所有的安瓿、冻存管等在贮存过程中已破裂的要及时拿 走。在清扫的过程中应配戴面部保护装置并戴手套,清 扫后,抽屉内表面应消毒处理。
所有保存在冰箱里的容器等,都应该有清楚的标签,并 且标签上有内容物的科学命名、贮存日期和贮存人姓名。 无标签的和过期冰的材料应高压灭菌后丢弃。对于冰箱 内的储存物应有详细的目录。
甲类传染病
:
鼠疫 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
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伤寒和副伤寒
布鲁氏菌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淋病
梅毒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猩红热
2006年1月颁布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 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2006年2月1日起实施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 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2006年08月15日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 机构管理办法》 2009年10月1日实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2006年3月8日颁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江丽芳
2011.09
Jiang. L, SYSU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 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生物因子 (biological agents)
可感染发病,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
疟疾
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肺炭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类传染病管理
艾滋病由甲类传染病管理改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10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Laboratory Biosafe ty Manual 1st edition
•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3rd edition
- lab commissioning and certification - lab biosecurity concepts
1983
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
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明确规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应与所 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实验室感染控制 监督管理
法律责任
强调: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等严重后果的实验室工作人 员将受到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验室相关感染
(laboratory associated infection) 操作生物因子时发生的实验生物因子的感染
实验室感染类型
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实验人员接触了被病原体感染的实验动物
事故性感染
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疏忽造成的感染
气溶胶导致的感染
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散在空气
2001年美国炭疽粉末事件
“9·11” 事件后不久,有人匿名向美国国会议员
办公室及政府部门等邮寄含炭疽粉末的邮件,致死
5人,致病17人。人们都认为,恐怖分子有可能发
动更广泛的化学和细菌恐怖攻击,造成极大恐慌 .
2001.10.4 美国《太阳报》一位编辑死于吸入性炭疽热
生物武器实验室泄露事故
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学生在进行“羊活体解 剖学实验” 时发生实验室感染
28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其中27名学生、1名老师
布鲁氏菌病
乙类传染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 传染源:患病的羊、牛等家畜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消化道及呼吸道等 侵犯多脏器 细菌可多次进入血循环反复引起菌血症而导致波浪热 出现发热、关节痛、孕妇流产等症状 复发率达50% 需要长时间联合用药治疗
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可能致人、动物感染、过敏或中毒的一切微生物 和其它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基因修饰、细胞培养和生物体内寄生的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绝不仅是实验室工作 人员的个人健康,一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 会给人群、动物或植物带来不可预计的灾害。
一场罕见的实验室感染 拷问高校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
对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病原体危险度分级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
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类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猴痘病毒
微生物气溶胶
1961年: 莫斯科一家研究所发生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
实验人员把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捉到一些野鼠放 在室内暴露的场所,造成93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原因: 野鼠身上带有的出血热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 污染了空气所致。
新型生物武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的微生物
增加毒力
获得耐药性
改变抗原性 增强气溶胶中细菌抵抗力
详细规定:对流行病预防、疫情报告、
疫情控制和监督等制度
严格要求 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菌、毒种和病原体样本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
国务院424号令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签发
2004年11月12日公布及实施 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病原微生物生 物安全法规
目的: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 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
中,人呼吸了这种空气造成的感染 生物武器造成的人为的实验室感染
2009年3月 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Afssa)的工作人员
在生物实验室做动物实验时6人感染致命性炭疽病菌
1998年我国西安的某高校在使用大白鼠进行试验时,
两名学生被大白鼠咬伤,还有一些学生给实验的老鼠
放血、解剖。在29名实验者中9人感染了流行性出血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
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西尼罗病毒 ……
第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中等个体危险和有限群体危险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
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
应用的实验动物应当具备下列完整的资料,包括 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遗传背景或其来 源;微生物检测状况;合格证书;饲育单位负责 人签名。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应用。
四只进行教学实验的山羊没有检疫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遵守 操作规程、进行有效防护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与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美国:
1969年首先提出对微生物的实验危害分级 1976年制定了4个物理隔离等级: P1、P2、P3、P4 (physical containment)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198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三版, 1999年第四版 1993年改用生物安全等级(BSL)来区分病原体的危害
热。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学生均未按照要求戴手套操
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危险
溢出和泼洒
针头和注射
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要采用锐器保护装置器
台湾“国防预防医学研究所”的 实验室感染SARS事件
2003年12月SARS实验室衔接运输舱里装有实验 废弃物的塑料袋破裂,少量液体外流。一名研 究人员在清理运输箱里的废弃物时受感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1990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EEC委员会指令93/88对微生物危险等级的分类
我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相关
法律法规
我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12月1日实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4年11月12日实施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1993
- translated into F, S, P, Ch, Ru - available on web, CD-Rom, hard copies
2003
2004
WHO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年
总则
第一部分:生物安全指南 第二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
第三部分:实验室设备
第四部分: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 生物技术介绍 第六部分: 化学品、火和电的安全 第七部分: 安全组织和培训 第八部分:安全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