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C )A.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E. 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A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B)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A. 临床观察B. 动物实验C.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 .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E. 形态学观察简答题:1.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2. 什么是循证医学?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的形态上和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和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在动物身上复制,就是能够复制,在动物中所见的反应也比人类反应简单,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不经分析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1.疾病的概念是指 ( c)A.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 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 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E. 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E)A. 弓|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B. 弓I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C. 弓I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D. 弓|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E. 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3. 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B)A. 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B. 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 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D. 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E. 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4. 死亡的概念是指 ( D)A. 心跳停止B. 呼吸停止C. 各种反射消失D.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 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5. 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C)A. 瞳孔散大或固定B. 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C. 自主呼吸停止D.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E. 不可逆性深昏迷6. 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B )A. 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 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 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D. TNF a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E. 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二、问答题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 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
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
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
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
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脑死亡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
由于脑干是心跳呼吸的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准,但是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呼吸心跳都可以用人工维持,但心肌因有自发的收缩能力,所以在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用人工维持,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2)不可逆性深昏迷。
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选择题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A.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 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C)A. 酸中毒B. 氮质血症C. 循环衰竭D.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 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 )A.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B.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低钾血症4.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 B)A. 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B. 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E. 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 ( D)A. 组织间液增多B. 血容量急剧增加C.细胞外液增多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E. 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D )A. 体腔B. 细胞间液C. 血液D. 细胞内液E.淋巴液.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 , 可能是 (C )A. 肾炎性水肿B. 肾病性水肿C. 心性水肿D. 肝性水肿E. 肺水肿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 ( D)A. 肺心病B. 肺梗塞C. 肺气肿D. 二尖瓣狭窄E. 三尖瓣狭窄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 ( C)A. 晶体成分B. 细胞数目C.蛋白含量D.酸硷度E. 比重10. 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 E)A.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 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C. 淋巴回流张障碍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 肾小球- 肾小管失平衡11. 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 释放(A )A. 1 %〜2%B.3 %〜4%C.5 %〜6%D.7 %〜8%E.9%〜 10%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E )A. 高渗氯化钠溶液B.10 %葡萄糖液C. 低渗氯化钠溶液D.50 %葡萄糖液E. 等渗氯化钠溶液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 A)A.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 等渗性脱水D.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低钠血症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 ( B)A. 等渗性脱水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D.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水肿15.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D)A.5 %葡萄糖液液B. 0.9 % NaClC.先3%NaC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0.9%NaCI液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I液.16. 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 (A )A. 白蛋白B. 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凝血酶原E. 珠蛋白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D )(D )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C. 血浆胶体渗透压D. 微血管壁通透性E. 淋巴回流 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B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B. 淋巴回流障碍C. 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D.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E. 血液 浓缩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 D)A.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E. 毛 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 C)A.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B. 肾血浆流量增加C. 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D.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E.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升高 21.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C )A. 130~ 150 mmol/LB. 140~ 160 mmol/LC. 3.5 〜5.5 mmol/LD. 0.75 〜1.25 mmol/LE. 2.25〜2.75 mmol/L22. 下述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A. 肌无力B. 肌麻痹C. 超极化阻滞D. 静息电位负值减小E. 兴奋性降低23. 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 ( D) A.兴奋性f 传导性f 自律性f B.兴奋性f 传导性f 自律性JC.兴奋性f 传导性J 自律性fD.兴奋性J 传导性J 自律性JE.兴奋性J 传导性f 自律性f24. 重度低钾血症或缺钾的病人常有 (B )A.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B. 心律不齐C. 胃肠道运动功能亢进D. 代谢性酸中毒E. 少尿25. “去极化阻滞”是指 ( B)A. 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B. 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C. 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fD. 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fE.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f26. 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D )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D. 醛固酮E. 甲状腺素27. 影响细胞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 A)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D. 醛固酮E. 甲状腺素28. “超极化阻滞”是指 (A )A. 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B. 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C. 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fD. 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fE. 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J 29.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常互为影响,下述何者是正确的 ( E)A. 低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B. 高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C. 代谢性碱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D. 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低钾血症E. 混合性酸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30.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 (D )A. 弓|起肌肉瘫痪B. 弓I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C. 引起血压降低D. 弓|起严重的心律紊乱E. 引起酸碱平衡紊乱31. 细胞内液占第二位的阳离子是 ( D)A.Na+B.K+C.H+D.Mg2+E.Ca2+32. 低镁血症时神经 - 肌肉兴奋性增高的机制是 (D )A.静息电位负值变小B.阈电位降低C. Y-氨基丁酸释放增多D. 乙酰胆碱释放增多E.ATP 生成增多33. 不易由低镁血症引起的症状是 (C )A. 四肢肌肉震颤B. 癫痫发作C. 血压降低D. 心律失常E. 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34. 对神经、骨骼肌和心肌来说 , 均是抑制性阳离子的是 (D )A.Na+B.K+C.Ca2+D.Mg2+E.HCO3-35. 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可见于 ( B)A.高钙血症B.低镁血症C.低磷血症D.低钾血症E.酸中毒36. 临床上常用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抢救高镁血症,其主要机制为(D )A. 钙能拮抗镁对神经肌肉的抑制作用B. 钙能减少镁在肠道的吸收C. 钙能促进镁的排出D. 钙能使静息电位负值变小E. 钙能促进镁进入细胞内37. 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 C)A. 静脉输注葡萄糖B. 静脉输注碳酸氢钠C. 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D .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E. 使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出38. 下述哪种情况可引起低镁血症 (D )A. 肾功能衰竭少尿期B. 甲状腺功能减退C. 醛固酮分泌减少D.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严重脱水39. 引起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 D)A. 口服镁盐过多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未经治疗C. 严重烧伤D. 肾脏排镁减少E.长期禁食40. 下述关于血磷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 B)A.正常血磷浓度波动于0.8 ~ 1.3mmol/LB.甲状腺素是调节磷代谢的主要激素C.磷主要由小肠吸收,由肾排出D.肾功能衰竭常引起高磷血症E. 高磷血症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主要发病因素41. 高钙血症对骨骼肌膜电位的影响是 (D )A. 静息电位负值变大B. 静息电位负值变小C. 阈电位负值变大D. 阈电位负值变小E. 对膜电位无影响42. 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E )A. 肾小管损伤B. 异位钙化C.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D. 心肌传导性降低E. 心肌兴奋性升高二、问答题 1.哪种类型的低钠血症易造成失液性休克,为什么?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因为: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②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③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 , 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