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一)名词解释(1~12)
1.休克shock
2.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3.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4.心源性休克
5.低排高阻型休克
6.高排低阻型休克
7.“自身输血”
9.“自身输液”
10.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
11.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
12.休克肺(shock lung)
(二)选择题(1~50)
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B
A.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B.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C.微A→A-V吻合支→微V;D.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E.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V。
2.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A
A.直捷通路;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D.A-V吻合支;
E.以上都不对。
3.正常微循环血流调节的实现系通过:C
A.交感神经支配;B.毛细血管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C.局部体液因素;D.全身性体液因素;
E.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C
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5.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E
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6.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微A收缩;B.后微A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A-V吻合支收缩;
E.微V收缩。
7.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D.血压均降低;
E.尿少或无。
8.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
A.强烈兴奋;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
C.强烈抑制;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9.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B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0.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1.休克I期,心脑灌流是:E
A.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B.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
C.心脑灌流量先少后增加;D.脑灌流量↑,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E.心灌流量↑,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12.长期大量使用升压药可加重休克的原因为:D
A.机体药物耐受性增强;B.血管平滑肌对药物失去反应;C.交感神经系统易于衰竭;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13.反映低阻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D
A.血压↓;B.小血管收缩,心脏指数↓;
C.中心V压和肺A楔入压↓;D.小血管扩张,心脏指数↑;
E.心射血分数↓。
14.在人体,下述哪种体液物质对休克微循环障碍不起主要作用?B
A.儿茶酚胺;B.5-HT;
C.组胺;D.K+;
E.内毒素和激肽。
15.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D
A.血管紧张素II(ATII);B.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TXA2)。
16.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的机制为C
A.仅对血管α-受体起作用;B.仅对血管β-受体起作用;C.对α-、β-受体均起作用;D.对α-、β-受体均不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
17.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主要部位是:D
A.肝;B.肺;
C.脾;D.胰腺;
E.胃肠道。
18.心肌抑制因子的化学本质是:E
A.H+;B.K+;
C.内毒素;D.脂多糖;
E.活性小分子多肽。
19.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D
A.内啡呔;B.组胺;
C.缓激肽(BK);D.心肌抑制因子(MDF);E.腺苷。
20.休克淤血缺氧期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变微循环,其作用环节主要是:E A.扩张小A;B.扩张微A;
C.扩张后微A;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E.扩张毛细血管后微血管。
21.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E
A.PGF;B.组胺;
C.缓激肽;D.腺苷;
E.PGI2(前列环素);
22.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为: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