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阅读系列—史铁生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
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
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我是奶奶带大的。
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
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
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
”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死了就怎么了?”“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
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
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
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
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
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
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答案:【答案】(1)B(2)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一次盼望史铁生①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
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
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
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去,母亲说,下午,准去。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
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
我看看天,还不晚。
还去吗?去。
④走吧?洗完衣服。
这一次不能原谅。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是母亲应该知道。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⑤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礼拜日,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4.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4分)5.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4分)6.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分)答案:4.①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②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③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④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评分:共4分。
每个要点1分。
5.①“光线渐渐地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②“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
“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评分: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6.答案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答案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评分:共7分。
对母亲形象作出总体评价1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时的歌史铁生那时.爱情常被认为是一种错误。
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
那时的歌曲除了《国歌》.外国歌曲除了《国际歌》.一概被指责为“黄色”。
我们去插队的二十个人.都是十七八岁。
从北京到延安.一路上互相勉励:“咱们不能消沉。
”“对!”“咱们不能学坏。
”“对!“咱们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
”“唏.谈恋爱?”所有人都一副厌恶的表情。
但是插队的第二年.我们竟然纷纷唱起“黄歌”来。
不知是谁弄来一本《外国名歌200首》.里面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喀秋莎》.有《灯光》《小路》……大家先被歌词吸引.譬如:“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譬如:“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烁着灯光。
”多美的歌词.大家都说不仅不黄而且很革命。
于是学唱。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唱.认真的程度不亚于学《毛选》。
推开窑门.坐在崖畔.对面是月色中的群山.脚下就是清平河.哗哗啦啦日夜不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荡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唱一阵.歇下来.大家都感动了.默不作声。
不过仍不敢当着女生唱这些歌.怕被骂作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