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导读:1、序言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1、序言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

“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

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

(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

(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

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

“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

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

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

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

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

夏商周的“法”,只是权贵、君主用来管理平民与奴隶的工具,那时候的“法”是不涉及到贵族阶级的,贵族之间有尊卑体系形成约束,那就是后来孔子倡导的“周礼”。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如此而来。

刑法是只针对庶人使用的一套法律,对于管理贵族不需要用刑法;礼教则是针对贵族的一套管理制度,庶人是不需要用的。

举个例子:贵族拜见天子,就要行“礼”,这个礼就是一种尊卑上区分。

而小贵族拜见大贵族又有不同的礼。

每一个贵族都被要求按照规定的“礼”进行日常活动。

对庶人是没有做“礼”的制定的。

“刑”就成为了对于庶人阶层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式,把它与贵族的日常行为约束区分开。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体系下,大贵族杀小贵族不需要理由,君王杀任何人都不需要理由。

那有人会问了,这还不造反啊?刚才说的是理论上可以如此,但实际过程中,贵族与君王还是有所顾忌,他们怕什么呢?怕“天”!古代人对“天”是敬畏与膜拜的,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所以有一个隐形的“天”在监督着权贵与君王,他们在行为上有所收敛。

这也是墨子的“明鬼”论,如果不做善事,上天会惩罚你!而“无法无天”这个词就是形容连天的意志都敢违背的人。

现在有的专家学者,自己都没搞懂这一套古人的“法”“礼”制度,他们为了维护孔子儒家的仁义理论,千方百计的找理由辩解,甚至用标点划分去解释那句话,实在好笑。

从中我们看出了,自古以来就有‘法’,只是‘法’的针对人群不一样。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诸子百家里并不是所有家都像儒家、墨家那样有明确创始人,其实仔细一分析,会发现诸子百家除了儒家与墨家就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了,墨子师从于儒,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说,他继承了部分儒家的方式方法。

这样一来就发现,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是有创始人的。

孔子承袭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创立了儒家。

墨子在学习儒家后,辩证的吸取了儒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儒家很多相对立的思想,创立了墨家。

道家有老子,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老子是创始人,老子只是道家思想的传播者之一。

纵横家有鬼谷子,但也没有记录表明,纵横家是从鬼谷子才开始。

兵家有孙子,但早在孙子以前也早有兵学方面的人才。

这说明了,诸子思想家们,他们不仅只学一家,而是在研读了后,最为认同其中一家而已。

所以法家也同样是如此,法家没有明确的创始人,春秋时期运用法家思想成功改革的是齐国管仲,不过如果硬要把管仲的思想往法家身上套,又感觉不是真正的法家。

因为法家不断的在实践中自我完善,法家的思想不断的在根据社会矛盾性的不同,而提出新的见解。

4、法家是严刑酷法吗?儒家也讲“法”,也要通过用“法”来管理国家。

我们来看儒家执法讲什么?讲情理!比如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钱,被抓了,问为什么?小偷说为了年老的母亲云云,这时儒家的同情心就泛滥了,不但不惩治小偷,还要给钱给小偷,很多现在的电视剧也是如此在演。

表面上好像体现了人情味十足的一面。

儒家的治国原则就是“以德服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善心去感化别人。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有的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这种同情心,肆意作恶,如果被抓了,就编造各自理由。

当今社会的那些骗子不也如此吗?装乞丐,装流落异乡的人,博取人们的同情心,而他们这种利用人同情心的罪犯,就是罪大恶极,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信任危机!现在有多少人相信路上的一个乞丐是真乞丐?恐怕基本没有!对犯罪分子的仁慈,成了对整个良心社会的残忍!所谓“慈母出败子”就是如此!而法家的执法是如何呢?依法办事,根据法律规定,你偷的是什么东西,它的价值多少来定罪。

才不管罪犯是什么理由!再正当的理由,也是伤害了别人来实现的,就是犯罪。

比如孝子偷盗(商君书云“虽孝子,必以数断”者),既然有能力偷,为什么不去劳动赚钱?偷别人钱,自己得利,那被偷的人呢?他们不是受害者吗?所以法家要求的就是“人人不敢做坏事,天下自然太平”。

相比之下,我们就能看出,法家的治国原则,更可行。

而传闻中的法家严刑酷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怎么定义“严刑酷法”,儒家在这里用了一个混淆一谈的手法。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理由是因迟到会被斩首,不如反了算了!这里就给人一个秦法也太严厉了,迟到都要杀头!但《云梦秦简》(一部秦国官员陪葬的秦法书籍,用作执法人员的参考标准,其中记述有大量的秦国律例)的出土,证明了此说完全是毫无根据,据秦简记载,迟到三天是批评,五天或以上都是罚款,只是罚款的大小不同。

不过这件事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秦二世坏法,秦二世当皇帝以后,任意更改法律,大杀嬴氏兄弟姐妹,反对的功臣一律格杀。

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擅自改了法律,才有了迟到被斩首的可能。

(为什么秦始皇能统治着秦朝不被颠覆,而秦二世当了1年皇帝,秦帝国就灭亡?很多人用秦朝只有短短几十年,来证明秦始皇与法家的残暴,但他们却无法用任何一条史料来反驳,为什么秦国自法家商鞅变法以后,能强大连续近140年,连续6代不出昏君,还能一统六国?照他们的逻辑,秦国不是早完蛋了吗?那时候都6国都不能战胜秦国,而秦国一统后,反而被打败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有机会我另作分析。

)(这里结合孙皓辉的说法其实是秦二世之修法只能算是导火索,真正引起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在于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一种新的通知集权形式,而且时间不长,仅有十几年,秦王政统一六国时在战场上杀得尸山血海的仇恨铭记在第一代人心中,同时第二代人可能继承了这种仇恨,并且在秦二世破坏法治中爆发出来。

加上二世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庸君,在镇压形式一片大好之时,听从赵高之言临阵欲上前线的最高统帅,使得秦帝国轰然崩塌。

当然,如果非要说不尊儒家思想导致这个的话,二世身边其实已经到处都是是儒家士子了,有点名如孙叔通出的主意可是见不得人的,然后世知之不过是因为向刘邦同学举荐人才和定制礼仪的故事)一牵扯到法家,必然牵扯到秦国、秦朝、秦始皇、秦二世,所以总是跑题,现在我继续拿事实证明秦法不是酷法。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高度去看待古代人,我们在看待古代人的作为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思想高度去理解。

酷法是相对于犯罪的轻重来定义的,比如罪大恶极的人,当然要用酷法才能使其他人不敢犯法!比如我们当今的那些狗官,敛财上千万上亿,这些人判他们死刑,都已经是太便宜他们了,根本没有起到震慑性作用。

在古代有很多酷刑,酷刑也不是由法家发明的,战国列国都在沿用,魏国魏惠王就听信庞涓之言,挖掉孙膑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因楚王不识货,一怒之下砍了他的手脚。

项羽最酷好烹杀。

墨家言: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秦惠文王时期,墨家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考虑到与墨家的关系,免去他儿子的死罪。

而巨子本人则是义正言辞的指责,这是对法律的践踏,二话不说杀了自己儿子。

这体现了法律面前是平等无私的,在儒家眼里就肯定被指责为六亲不认,寡义薄情。

儒家好仁政,总是想用同情心去感化罪犯,儒家人总寄托于人能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良心发现而改变。

但事实是,不仅没有换来人的自觉提高,反而使人人都无视法律,都在利用各种儒家的道德来掩盖自己的罪。

最后大家都是说一套,做一套。

法家是怎么看待罪犯的呢?如果罪犯不尊重别人,而侵犯别人的利益,那么也没必要尊重罪犯的利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如此道理。

如果你不把别人当人看,那么你也没资格要求别人把你当人看。

所以犯了罪,就一定要惩罚,这就是“公平”的体现。

而儒家那套仁慈,是单方面的,他们只看见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秦法如丝,动辄触法!这也是儒家的一个观点,说秦法规定的条条款款太多了,百姓一不小心就触法!这简直就是儒家在鬼扯。

要知道,一个文明的,先进的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就是这个国家的法盲有多少,连司马迁都记述:“妇女幼缛无不言商君之法”,虽然司马迁是按照儒家套路用贬义写的,不过也反证了,当时的秦国是一个法律开放的文明国家,相对于其他六国而言,秦国的文明是相当超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