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3、以“信天游”的形式自创两节诗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3).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 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2、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修辞手法:
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
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教)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听一首歌,听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1)师生共同听看视频音乐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找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今天的课题:阿宝演唱的这首歌属于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高亢激昂,歌词优美流畅,就是一种自然的诗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就是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
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
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
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
3、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团聚的场面?有怎样的特色?气氛怎样?
4、诗人选取哪些意象突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运用了什么修辞?
5、第五节诗的前三小节表达了什么内容?两个“延河”的含义一样吗?如何理解?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
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提升:
1、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 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学习小结:
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案
课题
《回延安》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审核
审批
教导处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明确信天游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 )糜子() 气喘( )
黍类() 油膜( )
整体感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信天游”有关资料。
信天游:
流行于陕北,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善用比兴手法,读来高亢有力。
2、师生了解贺敬之
3、检查学生预习,读准字音:
柳林鋪( ) 糜子( ) 油馍( ) 黍类( )
白羊肚( ) 脑畔( ) 满窑( ) 喘气(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 听范读 ,划节奏,练读课文。
(1)找学生有感情读诗歌。
(2)、教师范读其中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3)、学生自由读,品味诗歌情感。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心中?哪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第一节诗描写诗人的哪些动作?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人与延安人民的关系如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