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一、编制目的2013年海东撤地设市以前,各县自行组织编制县级单元城市总体规划,地区政府没有编制过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
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对海东发展“五句话”的定位要求,海东市在科学评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政府作出了科学编制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二、规划范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1.市域:范围为市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32 万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乐都区东至马厂乡岔沟村西边界,西至高店镇西边界,南至瞿昙镇朵巴营村,北至仓家峡;平安区东至平安东边界,西至哈拉直沟及小峡与西宁交界,北至哈拉直沟乡北边界,南至白沈沟古城镇山城村,面积约992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为乐都区北至引胜河上李家村,南至瞿昙河沈家庄,西至乐都平安交界地区,东至老鸦峡;平安区南起南山,北到机场北和红崖子沟,东至平安与乐都交界处,西到海东工业园区西侧三十里堡一带,面积约212 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6-2030年。
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2031-2050年。
四、城市性质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兰西经济区重要支点和新型产业基地,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五、城市职能1、青海省对外联系的窗口和门户枢纽2、青藏高原商贸物流中心3、兰西经济区新型产业基地4、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河湟文化旅游展示服务基地6、功能优化、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地区六、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37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5平方米;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7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4.23平方米。
七、市域空间布局1、市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近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190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城镇化水平为50%;远期2030 年市域总人口2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远期2030 年城镇化水平为63%。
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海东市市域形成“一轴一带、双核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沿湟城镇核心发展轴;一带:沿黄生态特色城镇带;双核:即乐都城区、平安城区,双核兼具省级和市级职能,其中乐都城区强化市级和省级医疗、职教等公共服务职能,平安城区强化省级门户枢纽、生产服务职能;三区:北部发展区、中部发展区和南部发展区。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市域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一级城镇1 个,即市域中心,为海东市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70 万人;二级城镇2 个,即市域次中心,分别为民和城区、互助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15-20 万人;三级城镇3 个,即县域中心,分别为化隆城区、化隆群科新区、循化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5-10 万人;四级城镇19 个,即中心镇,规划城镇人口0.5-1 万人;五级城镇61 个,即一般乡镇,规划城镇人口小于0.5 万人。
4、市域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的产业布局。
一区:海东工业园区;四园: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和互助绿色产业园;两个集中区:化隆工业区和循化民族产业集中区。
5、市域综合交通市域综合交通系统结构为“两主两副,三横三纵”。
“两主”:平安区为青海省省域门户,空铁公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乐都区为海东市域枢纽中心,辐射全市各区市县;“两副”:民和市为青海省东大门,辐射兰州红古区;群科新区为西成铁路南入口,辐射黄河河谷城镇带;“三横”:北部北山通道、中部沿湟水河通道、南部沿黄河通道;“三纵”:民和南北通道、乐都南北通道、平安南北通道。
6、市域历史文化格局市域历史文化格局可以概括为“一带、两区、三廊、多点”。
“一带”:河湟文化发展带;“两区”:互助土族文化区、循化撒拉族文化区;“三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线性遗产、青海长城线性遗产、撒拉东迁线性遗产;“多点”:市域分布的众多史前遗址和古代文化遗址。
7、旅游开发空间结构海东市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为:“一心、三带、七圈”。
一心:青藏高原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平安;三带:祁连北山生态旅游带、湟水河城市旅游带、黄河休闲旅游带;七圈:乐都河湟文化旅游圈、平安古驿休闲旅游圈、民和丝路花儿旅游圈、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圈、循化撒拉风情旅游圈、化隆黄河丹霞旅游圈、加定北山生态旅游圈。
8、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充分发挥海东市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把海东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2)环境污染防治目标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良好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不低于85%。
湟水河干流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实现达标,各河流水功能达标率100%。
9、四区划定(1)将区域空间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2)禁止建设区主要位于南北两山山体及湟水河两岸地区,主要包括生态限制区;河流生态保护范围;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坡度≥25 度、危险品储备仓库防爆区、主要排洪沟、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高压走廊等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
(3)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洪泛区;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山体生态系统、山前;文物古迹及地下墓葬保护区、机场净空线;高程50-350米、坡度5~25 度之间的有条件开发的区域;规划2020 年基本农田、林地;地震8 度设防区和地面沉降(软土)重点防治区等较不适宜城镇建设的地区。
(4)适宜建设区为除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以外的剩余地区。
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仍需根据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八、中心城区空间布局1、空间结构规划海东中心城区形成“一轴、双心、四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轴:沿湟水河城市发展轴,既是城市拓展轴,也是城市的重要设施轴、景观轴。
沿该轴布局城市的重要公共中心,以鱼骨状的城市绿楔向南北延伸。
双心:乐都中心,是以行政、文化、商贸、教育等为主的服务于市域的综合性中心;平安中心,是以商务、科创、会展、商贸、旅游服务等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四片:乐都中心片区、平安中心片区、平安老城片区、乐都东部片区。
多组团:乐都综合组团、平安新城综合组团、平西综合组团、红崖子沟生态组团、平安老城综合组团、上滩文化旅游组团、高店生态农业组团、雨润产业组团、寿乐产业组团、汤官营高教组团、姜湾商贸物流组团、高庙综合组团、柳湾文化旅游组团、阿兰组团。
2、发展方向沿湟水河“东西拓展,中部优化”,构建“组团+轴带”的发展格局。
3、公共中心体系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城市中心,特色中心、片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级公共服务中心。
(1)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包括“两主两副”,其中“两主”包括海东综合服务中心,海东对外服务中心,“两副”包括乐都老城中心和平安老城中心。
海东综合服务中心,承载市域服务职能,包括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医疗中心、职教中心等;海东对外服务中心,承载区域服务职能,立足机场,建设青海省专业中心,包括综合保税、临空经济等区域服务功能;乐都老城中心和平安老城中心,主要承载两个老城区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
(2)特色中心指以某种功能为主、服务于各大功能片区或更大范围的专项公共中心。
海东市中心城区主要四个特色中心组成,包括临空经济区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柳湾文化旅游中心。
(3)片区中心主要包括四个片区中心,包括平东片区中心、雨润片区中心、寿乐片区中心、高庙片区中心。
重点发展服务本片区、门类齐全的各类公共设施,形成综合性片区公共中心。
结合本片区资源优势,各城市片区中心同时发展服务全市及更大区域范围的专项公共服务职能。
(4)社区中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便民服务设施。
规划16 个居住组团,分别配置了居住中心、小区级中心。
按照居住区规范,3-5 万人规划居住区中心,1-3 万人为居住小区中心,每处中心提供教育、商业、卫生服务、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功能,并通过实施性规划予以预留和落实。
4、城市综合交通骨干道路网由区域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形成“五横四纵七联十九辅”的骨架结构。
“五横”指平安和乐都两区之间的东西向联系通道,分别为:西海快速路、南绕城高速公路、民小路、109 国道、南山大道。
“四纵”指哈拉直沟G0612,、红崖子沟平互高速-平阿高速、祁家川S102 和引胜沟乐化高速-S204。
“七联”指乐都、平安两区内部承担东西向联系的主干道。
规划平安区内四条,分别为商业大街、空港大道-互平路、平安大街、南环路-仁和大道。
乐都区内三条,分别为海东大道、铁路南路、西关大街-新乐大街-康泰路。
“十九辅”指中心城区南北向结构性主干道,平安区十条,乐都区九条。
5、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形成“鱼骨状”的中心城区绿地空间组织结构。
到2030 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 平方米以上,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对绿地面积的要求;建立功能完备的南北两山、郊野公园、城市绿楔、城市绿道、湿地、城市绿地等绿色屏障。
九、市政基础设施1、给水(1)需水量预测:远期海东市中心城区最高日需水量为24.5 万立方米/日,其中平安区最高日需水量为10.5 万立方米/日,乐都区最高日需水量量为14 万立方米/日。
(2)水源规划:规划平安区城市用水水源为西宁自来水厂以及东部城市群供水工程外调水,以本地水库地表水为备用水源;规划乐都区城市用水水源为东部城市群供水工程外调水、引胜沟水源以及杨家水库。
2、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规划4 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总规模为18.5 万吨/日,总用地面积为15公顷。
平安规划2 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平安区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处理平安城区污水;新建平西经济区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平西经济区污水;乐都规划2 座污水处理厂,新建乐都雨润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乐都工业区污水;新建乐都洪水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乐都城区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