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咀嚼生活品醇味”学案历史的步伐、社会文明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自古及今,生活让人们品尝了种种滋味。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事比一事繁复,一章比一章奥妙,一节比一节精彩。
我们要成为生活的主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就更要深入体会生活的意义,把握时代的脉搏,跟踪历史的风雷。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不少优秀小说篇章,能够引导我们贴近生活,小说家跟我们共同咀嚼生活的滋味。
本单元选入的短篇小品、微型小说,就是这样的篇章。
它们像向导、像轻骑兵,正确、便捷地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代,认识不同人物,体验不同滋味。
λ语文应用学习本单元的短篇小说,要用心体会小说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
同时,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短篇或微型小说的构思,尝试编写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λ语文审美本单元各篇课文,风格多样,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喜悦和希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品的优美风格和作家的卓越情怀。
λ语文探究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短篇小说的一些文体特点:它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
深入探究它何以能够做到:它虽然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鲁迅先生的《药》,叙述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落后民众不理解革命、用被害革命者的鲜血作治病的药的故事,引导革命者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刻画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小人物的形象,通过对这个小人物“追求、幻灭、复苏”三部曲的叙述,表现了作家对小人物遭遇和品德的体验。
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是一曲纯真爱情的颂歌,用一对年轻恋人相互守候的故事,把人间永恒而又美妙的爱情主题,奉献给读者。
德国作家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用同受雇于一家店铺的两个员工的故事,告诉人们,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
孙犁的《荷花淀》,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民族精神气质大大提升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
王蒙的《春之声》,描述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位归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调动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体味课文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又要与学习“点击链接”中介绍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积累阅读和写作知识,提升编故事的能力。
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这些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可以提高微型小说的写作能力。
还要掌握“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读书学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9 药“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疾病,疗救社会。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社会有病,自然也要用药。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
鲁迅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鲁迅先生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今天学习的小说《药》,就是他为疗救中国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
作品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
夏家的儿子是反清革命志士被杀害,华家被人愚弄买了革命志士的血救治儿子的痨病,结果也无治身亡。
中国有个古老的名字叫“华夏”。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
华家的人吃了夏家人的血。
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交流作者、作品信息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这篇小说,创作于1919年4月,同年5 月在刊物《新青年》上发表,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广大群众思想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屡遭失败,革命志士秋瑾等人被杀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皇帝,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鲁迅先生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在失望和痛苦之余,深刻剖析了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美文共赏人生没定律佚名那年秋天,安然和灵巧同时被分配到县一中,她们很幸运,人们很羡慕。
安然是师大的高才生,因家是农村,没人再供她进一步深造,她也不想让父母再为她操心、受累,供需见面会上,她被一中的领导一眼看中,她被聘用。
灵巧是县××领导未来的儿媳妇,她是从基层招来的“优秀教师”用来补充一中教师的“不足”。
上岗以后,她们很卖力,很辛苦。
安然教的是语文,灵巧教的是历史。
每个学期都有几次摸底考试,每次考试安然班里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
灵巧教的历史却总排在最后。
自然安然很火,她被好多家长抬的很高。
人们很尊敬她,而灵巧却抬不起头,家长告到校长哪儿,要求换掉。
学校无奈,她被换了。
灵巧被调到了教务处。
安然辛苦的工作着,灵巧却很悠闲。
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抓的很紧,安然是优秀教师,学校不让请假,不让休息,她很累很累……学校要参观它处,领导要考察,灵巧自然尾随其后。
不久,教育局需要帮忙的人,灵巧被借调去了。
她再没回学校,听说调到了局里。
几年后,安然送走了好多大学生。
可因太累,她得了颈椎病,失眠,慢性咽炎,胃炎。
她好想休息,可自己是教师,再者还不到退休,她就宁撑着……这时的灵巧已升为副局长,她公车接送,吃喝报销,而且常旅游考察,视察工作。
常给学校开会,介绍别处的学习经验。
安然看到她,想到自己,她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
[简评]这篇微型小说,探讨的人生课题是:人生怎样过才对。
小说用对比写法,写了两个人物。
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显示在人物描写之中。
既然有褒贬,作者的态度是鲜明的。
虽然作品中人物“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但作品告诉读者,人生还是应当多做贡献才对。
作品显示了社会的某种不公平,不能不说是着意“引起疗救的注意”。
它不以“药”命题,但与“药”不能说全无关系。
λ. 补充注音、释义[弥(m í)满]充满。
[攫(ju é)取] 掠夺。
攫,抓。
[盘盘底细]盘问事情的真实情形。
[攀谈]拉扯,交谈。
[油水]不正当收入。
[贱骨头]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西关外]西边城关外面。
关,城关。
[阔人家)]有钱人家。
[宛然]仿佛,好像。
[跄(qi àng )跄踉(li áng)踉]步伐不稳当的样子。
也作“踉踉跄跄”。
[ 乖角儿]机灵人。
这里指善于看风使舵的人。
[根究]寻根究底,深入探究。
λ 感知文本内容小说叙述了华家和夏家两户人的故事。
明写华家,暗写夏家。
小说分四章,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按下面的顺序叙述故事:华家的故事:华家为儿子买药,华家儿子华小栓吃药,华家顾客谈药,华家为儿子扫坟。
夏家的故事:夏家儿子被杀害,夏家儿子的血被用来做华家儿子治病的药,夏家儿子被华家顾客嘲笑,夏家为儿子扫坟。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λ 画出结构简图华家:买药→吃药→谈药→上坟(明线)↓ ↓ ↓ ↓华夏悲剧夏家:被害→被卖→被嘲→上坟(暗线)λ 说说你从文中感知到的人物形象甲生:华老栓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他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他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