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难点和重点,分值高,得分率却较低。

这固然和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有关,也和考生缺乏文言文翻译技法关系密切。

文言文快速翻译法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留、换、补、删、调、串。

1.“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一样的一些词,如现在仍在使用的成语、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2013年大纲卷《杜慧度传》)译: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②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马文升传》)译: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叛乱,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使。

③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萧燧传》)译: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六月庚子”是干支纪日,“南津”是地名,“三军”是古时军队建制,“成化”是明宪宗年号,“南京大理卿”和“左副都御使”是官名,“卧薪尝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成语,翻译时它们保留即可。

2.“换”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替换文言词汇,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时的习惯用语换成现代用语等。

如: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马文升传》)译: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2012年山东卷《阴兴传》)译:最真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皇帝就听从了他。

③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2011年江苏卷《陈公弼传》)译:陈公到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

“班列”、“耆硕”、“推心”都是文言词汇,都要换成现代汉语。

“感动”是使动用法,要换成“使……感动”。

“视事”是古时习惯用语,意思是“官员到任办公”,类似的词语还有黔首(百姓)、下车(官员到任)、乞骸骨(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萧墙(内部)、弱冠(男子成年)等。

3.“补”即把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补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等,翻译时应把这些成分补出使句意完整顺畅。

如:①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李揆传》)译: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②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年湖南卷《三国志》注文)译: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①句省略主语,②句省略了宾语,都要补出。

4.“删”即把文言文中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删去。

这些词语一般包括:句首发语词、凑足音节或主谓之间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如:①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2012年山东卷《阴兴传》)译: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②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013年江西卷《村落嫁娶记》)译: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③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2011年福建卷《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译:况且这么小一个亭子,对于郡里的政绩没有多大损害。

①句中“之”是主谓之间的助词,②句中的“者、也”是判断句标志,③句中“损益”是偏义复词,这里只取“损”的意思,“之”、“者”、“也”、“益”都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都要删去。

5.“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

这些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如:①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2010年辽宁卷《赵良淳传》)译: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

②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2013年浙江卷《送丁琰序》)译: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拒绝,不想写给他们。

③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译: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强多了。

①句中“民之敦孝者”是定语后置,②句中“莫之与”是宾语前置,“之”是“与”的宾语,③句中“于言事官”是介词短语,但放在“贤”后面了,属于介词短语后置,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应调整。

6.“串”即把已经翻译好的各词或特殊句式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语序组织起来。

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是建立在前面5个步骤之上的。

前面的工作做好了,在这一步只要把各词或特殊句式的意思串联起来,稍加修改,使句子通畅就行了。

文言文考点突破—如何准确翻译文言句子一、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1、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

如: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

(“穷”应译为“困顿”)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明白,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如: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应译为“凭着(他英勇善战的)勇气在诸侯中闻名”)那么,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或: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⑶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⑷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3、雅: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①秦,虎狼之国:秦,虎狼的国家。

(应译为“秦,像凶恶的虎狼一样的国家”。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我们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二是句子不通。

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三、文言文翻译的“二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说以对译为主,实在是直译不通时采用意译的办法。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2、“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教大家二招,就足够用了,我们可以用“六方法”。

“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1、留、删、换。

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不知其浅深”中“浅深”是个偏义复词,“浅”没有必要译出。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使……逃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背),“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中的“自”(从)、“逾”(过度)、“侈”(奢侈)。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根据实际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字字落实留删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