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4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第24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个案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1)提供全面、广泛的精神科评估和心理社会康复服务。 (2)负责协调各个部门的服务。
(3)协助形成、回顾总结和督促执行个体化的服务计划。
(4)提供有预见性和响应性的干预。 (5)保证对患者持续、适当的随访。
(6)促使患者与社会再整合。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一、概述
概念
1. 康复(rehabilitation) 指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
2. 精神康复(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综合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和其他方面 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系统训练,以减轻疾病因素所造成的后果,改善其社会功能,提 高精神障碍患者的能力,恢复或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水平,使其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平等权 利,充分完成与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因素相适应的正常角色,履行应尽的社会职责。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2. 社区卫生中心 由基层人员,尤其是初级医疗保健人员在经过短期专业知识培训后,成为专职或兼 职的精神科医务工作者,从而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持续的综合性康复服务,也对精神障 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就近治疗提供较好的保证。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预目标。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三)职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OT)
• • • 职业治疗的过程——干预 制定干预计划:职业治疗师与患者、患者家属或照料者共同合作,以所选择的职业治 疗理论体系为基础,制定出治疗措施和计划。 实施干预:实施治疗计划,采取治疗行动,促进患者职业和生活能力改善。在干预的 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控患者的反应并详细记录。 对干预进行回顾:在干预阶段性完成之后,对患者所实施的计划和过程以及达到目标 预后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目的
1. 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2. 尽可能减轻精神障碍残疾程度 3. 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恢复工作能力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二)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
个案管理者通常由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或职业治疗师担任,与患者、 患者家庭成员及其他服务机构是一种合作关系。
二、精神障碍的医院康复
(二)医院康复的训练措施
1.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文体娱乐活动训练 2. 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3. 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精神障碍的医院康复
(三)日间医院
为病情稳定、处于康复后期的患者设置的在正式出院之前的一种过渡性康复形式。
WHO定义:社区康复是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源,将患者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整体, 对疾病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要点: 个性化:结合每个患者的特点制订合适的康复计划和措施。 整体化:对整个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有整体的管理规划,协调相关部门的力量宏观调控。
长期化:社区康复工作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阶段性展开工作。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1. 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 2. 社区卫生中心 3. 工疗站和福利工场 4. 精神病专科医院 5.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相关科室 6. 其他机构 群众性看护小组、长期看护所、中途宿舍、家庭联谊会与家庭教育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医学康复
教育康复
社会康复
职业康复
精神病学(第8版)
一、概述
康复理念
1. 传统康复理念 在患者出现功能损害和部分残疾后才开始康复,即康复的对象仅限于“残 疾人”,康复的目标是减轻残疾程度。
2. 现代康复理念 康复与治疗同步开始,康复的目标是减少功能损害,进而阻断残疾的发生。
3. 未来理想的康复理念 康复提前到治疗之前,对前驱症状进行干预,以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疾病的发生,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2. 社区卫生中心
社区卫生中心工作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设立专科门诊 开设家庭病床,并定期进行家庭探视 负责康复期患者的普通诊疗、病情变化记录 对本社区的重点看护对象定期随访,记录相关情况 具体指导家庭及志愿者 进行精神障碍防治康复知识的宣教工作 收集与汇总本社区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及防治康复资料 协同相应的指导性医疗机构及有关人员制订因人而异的康复方案 向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上传患者动态信息
心理热线服务
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精神科治疗
精神病学(第8版)
二、预防干预的三个层次
(三)指征性预防干预
1. 向公众宣传精神障碍相关知识,提高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减少偏见。
2. 对确认或可疑的精神障碍者,指导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充分、系统的治疗, 争取完全缓解,减少和防止复燃和复发。 3. 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为公众提供便利、易于接受的就诊环境和条件;对各类临床科 室医务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联络-会诊和专科咨询工作。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4. 精神病专科医院 精神病专科医院在社区康复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专科医院可以提供门诊、急诊、
咨询和会诊服务,并且承担对下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5.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相关科室
提供门诊、急诊、住院、会诊-联络、心理咨询与治疗、患者家属教育以及对
• 职业治疗的过程——评估 患者的职业概况:掌握患者的职业历史和经验、日常生活模式、兴趣、价值观和职业 需求。

对患者的职业表现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患者的职业优势、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问
题,观察患者的实际能力,分析所具备的支持因素和阻碍因素,考虑患者的职业表现 技巧、职业表现方式、既往职业背景资料和职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具有优势的干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1. 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 根据国家精神卫生工作“七五”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末,各级政府实施了由卫
生、残联、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参加的各级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
开会议,负责规划、协调和推动社区防治管理和康复工作的开展。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精神病学(第8版)
精神病超高危(UHR):精神障碍发病之前绝大多数病例存在一个前驱期,从几天到 几年不等,平均为5年,在此期间就已存在感知、思维、言语、行为和功能等多方面的异常。 这一前驱期的异常被称为精神病超高危(ultra-high risk,UHR)。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康复
精神病学(第8版)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预防
精神病学(第8版)
一、概 述
”三级预防“
1. 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 2.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三级预防 防止疾病复发。
精神病学(第8版)
二、预防干预的三个层次
(一)一般性预防干预(universal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二)选择性预防干预(sel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三)指征性预防干预(indica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职业治疗的过程
(1)评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地评估,制定个人的职业治疗目标。
(2)干预:确定具体、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提高个体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3)结局:对个体的治疗预后和结局进行评估,监督干预措施是否达到所制定的目标以及
治疗的进展情况。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三)职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OT)
下级医院的人员培训等。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6. 其他机构 ① 群众性看护小组:一种群众性、社会性的支持系统,属于自助性组织。 ② 长期看护所:即 “精神病康复站”,对象为慢性、社会功能明显衰退,或可能对
社会造成危害,病情无法得到控制的患者。
③ 中途宿舍:社区中的康复居所,对象是社会功能康复较好的患者,完全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回归社会、走向就业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④ 家庭联谊会(家属资源中心)与家庭教育:社区患者家属自发组织的团体。
精神病学(第8版)
二、预防干预的三个层次
(一)一般性预防干预
1.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
2. 积极推动心理咨询服务 3.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4. 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5. 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6. 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做好优生优育和围生期保健
7. 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三)职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OT)
• • 职业治疗的过程——结局 确定干预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的有针对性的结果,所获得的评估信息将用来指导和 修订患者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职业治疗师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照料和照顾他人的技能,包括:按治疗计划时刻表 持续参与治疗、应对技巧、药物管理、就业、教育、获取社区资源并参与社区生 活、社交技能、 休闲活动、金钱管理及育儿等方面。
1. 训练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行为技能 2. 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患者管理模式 3. 设立工娱治疗场所,合理安排患者的工娱治疗项目
4. 努力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