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一、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
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
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
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
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
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
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
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
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
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
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
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
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充斥着异国味道。
由于中国大街是建在沼泽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车辆行驶在大街上,路面犹如海绵一般,稍有不慎车就会陷进地里,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大街顿时显示出高贵的气派。
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
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
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
那些没有到过莫斯科、巴黎、罗马的人在这条街上尽情感受到异国风情,领略到欧式建筑的风采。
而那些曾游历过世界的人,在这条街上感受到的是欧罗巴的文化气息。
这条街上处处展示出哈尔滨“国际都市”的风情。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乐土。
到处挂着膏药旗,中央大街方砖石上传来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艺伎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日本宪兵骄横姿行的铁蹄声……大街在滴血、在流泪……1932年,也就是哈尔滨沦丧于日寇之手的第一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
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溃决了,无情洪水像猛兽一样汹涌澎湃地冲进街市,顿时一片汪洋,全市险被洪水淹没。
当时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断绝,车马停驶,小船在街中行进。
全市男女老少相率奔命,登房上屋的危在旦夕,坠溺水中的呼救不应,真是惨不忍睹。
侥幸逃出的人避难于高地,到处搭起了破烂窝棚,灾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无。
《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
”饥寒交迫,疫病又乘机袭来,死于霍乱的到处可见,一处处死亡者即千余人。
日寇汉奸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覆,饥溺相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大水退后,路边杂草丛生,灾民饥寒交迫,中央大街在昏暗中呻吟流泪。
许多人开始背井离乡,流浪逃亡。
于是一支凄婉的歌从中央大街北头响起,沿松花江唱着,传遍大将南北:“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14年的日伪统治,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苦难和耻辱。
中央大街记录下许许多多的历史疮疤,也见证了反抗者寻自由、求解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哈尔滨人在这条街上淌过血流过泪,经历过任人宰割的苦难之后,于1945年迎来了大地重光,次年又迎来了解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举行。
中央大街面包石上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士兵;走过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开垦北大荒的战士;扭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1957年哈尔滨又一次发生了特大洪水,水位高出历史最高值24厘米,洪水以每昼夜51厘米涨差的速度向哈尔滨市袭来,逐形成哈市特大洪峰。
在特大洪水袭击面前,哈尔滨市人民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抗洪的最后胜利,保卫了哈尔滨市的安全。
在这次防汛斗争中,哈市沿江筑成了全长达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长堤。
为纪念这次战胜洪水,修建了一座刻有“塔镇江天”字样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对战胜洪水的丰功伟绩永志不忘。
纪念塔身高大雄伟,圆柱回栏环绕,这是哈尔滨市人民战胜洪水的象征,也成为中央大街最北端的起点。
由此向南即是闻名遐迩中央大街。
北面隔江是风光秀丽的太阳岛。
1966年起“文革岁月”时,它一度被改成为“反修大道”,直到1976年又恢复“中央大街”之名。
中央大街于1986年经由哈尔滨市政府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后,百年的老街建筑通过大规模的修复,使“东方小巴黎”锦上添花,重放异彩。
1997年,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仍保持圆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罗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
加上风格各异的辅街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历经时代变革的风雨,中央大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今日已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
这条百年老街成为步行街后,更增加了它的无穷魅力。
1998年,哈尔滨经历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共战洪魔,经过一个月的生死拼搏,暴虐的洪水被制服了。
中央大街经受了灾难的考验,安然无恙。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人颇感自豪的旅游胜地。
每当有外地的客人来,哈尔滨人总要津津乐道地介绍这条街,脸上闪烁着主人式的骄傲。
走进中央大街,环境优美,风情万种。
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园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
中央大街如今已成为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众文化街。
中央大街的方石留下岁月的痕迹。
这些方石块历经百年风雨的洗刷和无数先人双脚的磨擦早已变得光可鉴人,走在上面仿佛就是在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而这历史是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出来的。
中央大街的主要特色及保护价值中央大药房二类保护建筑,原为阿格洛夫洋行,设计师是日丹诺夫,建成于1923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首层为基座层,墙面做仿重石砌筑的横向水平分隔,增加稳定感该建筑曾为美国保险公司、莫斯科大药房。
中央大街亚帝女士用品商店砖混结构。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
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
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物轮廓富有变化。
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
建筑檐口装饰复杂1959年10月,犹太国民银行改组为哈尔滨人民银行外侨储蓄所。
星期六鞋店砖混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建筑平面呈L型,底层采用落地窗,二至三层设有爱奥尼半圆壁柱,窗扇高大,设置均匀,上下窗间设有花饰,顶部设出挑深远的檐口,转角处上部设有圆形穹顶。
墙面小巧的弧形阳台,精致有趣。
香港啄木鸟服饰砖混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墙体采用仿石块砌筑,有明显的凹槽分割,形成水平线条,强调建筑基座的稳定感。
建筑的檐口下设流畅复杂的花饰纹样,转角处设主入口,其上设铁艺栏杆阳台,造型个性鲜明,做工精湛。
黄宝珠宝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
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
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
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
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
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精品商厦砖混结构,原为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经改造,呈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外墙采用半圆形科林斯壁柱,形成竖向分割线条,上下两层为圆角方窗,顶部采用新艺术运动设计手法,转角顶部有人物雕塑。
该建筑20世纪20年代后曾为边特兄弟洋行。
杰西卡原为伊格莱维纤商店。
建成于1921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该建筑物底层为仿石基座,采用落地窗,二、三层窗口形式复杂多样,主入口上部两侧设高大的爱奥尼柱式。
檐口出挑大,立面设宽大的阳台,铁艺栏杆花饰精美。
女儿墙局部高起,富有变化并与两侧形成对比。
哈尔滨Ⅲ类保护建筑。
雅戈尔服饰原为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
建于20世纪初期,1915年转卖给秋林公司,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
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正面入口原有雨棚和二层弧形窗,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表现手法。
强调装饰、构图、质感。
建筑主体三层,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下而上窗口逐渐缩小,建筑造型体现了精致、柔和的风格。
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
宝岛眼镜原为犹太人Э.А。
卡茨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
始建于1926年,1927年落成。
砖木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顶部女儿墙由自由活泼的铁艺与曲线透空实砖垛相连,虚实相间。
墙面饰以丰富的曲线装饰,自由流畅,造型新颖、活泼。
立面阳台造型别具一格,富有个性。
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
江沿小学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1916年秋林公司道里分公司迁移后,改为秋林公司五金用品商店,后又曾作为前苏联驻北满商务代表部、中央大街百货商店,现为江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