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评析评述题训练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
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
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
(12分)(要求: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3.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围绕着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
……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
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
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
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衷的货币合作协定,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12分)要求: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4.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入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5.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同盟会领袖进行谈判。
……(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民国,他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
几乎所有爱国者一致同意的是:中国必须有一个代表各省的议会;国家必须统一起来,以防止外国干涉(指日本)。
……儿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南京被选为总统,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
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中国避免了一场持久的内战、一次下层阶级的起义和一场外国的干涉。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1924年1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场“妥协”的认识。
(8分)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
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
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
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
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
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
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
……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
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材料二: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
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
19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
6月,熊改向白官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
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
……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
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
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943年12月的英、美、中开罗宣言保证把所有被日本占去的领土归还中国,并且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将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
然而,这种把大国地位给予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是美国完成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
——摘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站起来了。
试评述此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评价评析评述题参考答案1. 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世界性经济组织的确立;联合国的成立。
(答出其中3点即可)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或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联合国的成立和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了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2.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3.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英国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实质:英美对世界经济霸权之争。
结果:双方达成妥协,形成一个有利于美国的折中方案,即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有助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确定和经济势力的扩张。
4. 观点1: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观点2: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和应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观点3: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
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欧债危机)5. 参考:第一层次:能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一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4分)如赞同费正清或孙中山的观点,或独立提出其他观点。
费正清的观点:妥协符合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爱国者之间的成功合作,它避免了长期内战和外国干涉。
论证:如妥协瓦解了清廷势力,导致清帝退位。
孙中山的观点:妥协是为形势所迫;是向反革命和帝国主义势力做出的让步;妥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论证:如妥协之后袁世凯掌握政权,后来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
其他观点与论证,略。
第二层次:能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多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6分)如赞同费正清或孙中山的观点,或独立提出其他观点。
费正清的观点:妥协符合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爱国者之间的成功合作,它避免了长期内战和外国干涉。
论证:如材料1表明参与妥协的阶层十分广泛,即使是孙中山也表示同意;妥协瓦解了清廷势力,导致清帝退位;民国初年维持了短暂的和平;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与这场妥协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孙中山的观点:妥协是为形势所迫;是向反革命和帝国主义势力做出的让步;妥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论证:如妥协导致袁世凯上台,为后来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袁世凯是旧官僚的代表,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等等。
第三层次:能综合多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多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8分)观点:如,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妥协有助于早日结束帝制和内战,实现政权的平衡过渡,但也为后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出现埋下了隐患。
论证:如,材料1中,费正清是立足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分析来肯定这场妥协的。
材料2中,孙中山是立足于推进国民革命的现实需要来否定这场妥协的。
综合二人的角度来看,这场妥协在辛亥革命时期,有助于早日结束帝制和内战,实现政权的平衡过渡,但也为后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出现埋下了隐患。
6. 提示一:同意此观点。
依据:中国人民经过抗战,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华获得的不平等权益。
侵占领土的归还说明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中国可以自主决定命运了。
尤其是经过抗战,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
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观点予以反驳。
(3个以上角度)提示二:不同意此观点。
依据:①抗战时期,只是部分收回了国家权益。
抗战后期,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践踏。
战后美英等还在中国有很大的势力。
②此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英等国作用的结果(或美国全球战略的产物)。